小白 发表于 2015-12-3 14:36:23

一个心理声学的问题:频响窄反而好听?(自转)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2-3 14:39 编辑

文章转自我的新浪博客。



发烧友都知道,器材的频宽(Bandwidth或者Frequency Response)是越宽越好的。虽然人耳的可闻音域是20-20000赫兹,但音响器材的频宽做得越宽越好,应能超出这个范围,这样可以确保可闻带宽内的性能更佳——不是因为我们能听到超过2万赫兹的声音,而是因为频宽“超宽”之后,2万赫兹以内声音的品质会更好。现在很多耳机、放大器、音源设备,都可以做到远超出20-20000赫兹的频宽。喇叭比较难,特别是低频,要重播到40赫兹以下,需要很大的单元和箱体,成本很高。
简单说就是,器材的频宽特性越好,声音性能也越好,这也是厂家和发烧友都追求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应该是一个常识范畴的事情了。
有趣的是存在一个与此常识相悖的观察:有些发烧友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更喜欢带宽窄的声音,带宽窄一些,有时反而声音更加好听!我举几个例子说明。
AKG的经典监听耳机K240,这个耳机的人声常被视为经典,难以超越。不少AKG党对这个老耳机评价很高,但是贬低它的人也挺多的,而且有充分而强大的理由:这个耳机没高没低。这确实是一个没高没低的耳机,但中频一段确实做得很好,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这个耳机,但曾分析过为什么有人喜欢它——原因就在于它扔掉了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把声音的“主干”保留得很好,而且正由于没有细枝末节的存在,主干更为突出。它的人声的“优秀”是以没高没低为代价的,是因为舍弃了高低两头,因此中频段才能作到非常饱满和突出。假如这个耳机的频宽拉开了,有高有低了,那人声表现就不会被人推崇了。这是一种窄带宽、舍弃两头保证中间的设计哲学。
下一个例子,不少经典的书架小喇叭,都是频宽有限的。小喇叭多数都是频宽有限的,但是在小房间里,小喇叭的声音往往就是很好听。大喇叭一般都能表现出更好的频宽,但有时候人们的主观感受却是不如小喇叭“好听”。特别是,特别我要提的是人声、小提琴独奏、弦乐四重奏等小编制类型音乐,频宽窄一些的小喇叭,往往出来的效果反而比频宽更宽的大喇叭“好听”。大喇叭的全频带宽更好,高频能放得更高,低频更低,但中间一段似乎就被“摊薄”了,不如带宽窄的小喇叭中间一段浓郁和饱满,不如小喇叭播放时“主干突出”。
另外一个观察到的例子是全平衡放大和单端放大之间的听感差异。全平衡放大结构往往带来更佳的频宽特性,声音信息量更充分、声场更大、动态更大,但有时会被诟病为“缺韵味”,但单端放大的频宽和动态小一些,然有时被评价为“味道好”。这个问题的本质在哪里呢?我觉得也是频宽拉开之后声音能量被整体“摊薄”,导致中频段厚度不如单端放大时好。从技术上说,频响越宽越好,但有时频宽窄一些,某些音乐反而会觉得更好听,这是一个人的听觉心理的问题。
有一门跨界的学科叫做“心理声学”,英语叫Psycho-acoustics,研究的就是声音和人的主观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声音听起来好听?为什么?是其研究的题目之一。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这里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如果有部分人觉得它更好听,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因此,这里的观察结论就是:有一部分的音乐是并不需要很宽频带的,比如人声为主的流行歌曲、独奏乐器或小编制(乐器不多)的纯音乐等。人的心理决定了,听这些东西时,频宽窄一些,反而更容易出来一个好听悦耳的效果。最需要宽频带、优异频响特性的,是大场面、大编制、配器复杂的音乐。这一现象似乎违反“频响应该越宽越好”的Hi-Fi常识,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也只能用人的听觉心理来解释它。
有充裕条件的发烧友,有时会搭配一大一小两套系统,分别用于欣赏大编制音乐和小编制音乐;玩耳机的发烧友,由于多备几副耳机容易得多,经常有专门欣赏大编制音乐的耳机和专用于小编制音乐的耳机。举例来说同样是美国歌德的耳机,GS1000和RS1就分别适合大编制、小编制。RS1的声场和频响都不如GS1000,但欣赏小编制音乐和配器简单的流行歌曲,很多人认为比GS1000好听。
从技术上讲,器材的频响肯定是越宽阔越好。“技术帝”可能不会认同“频响窄反而好听”这样的心理声学现象,但这一现象也确实是存在的,值得我们思索。这一现象在一些喜欢玩古董器材的发烧友中发挥到极致:很多被捧上天的古董器材,频响其实是很窄的,甚至听上去象“老式收音机”,但有些人就是喜欢那种浓厚的“韵味”。说穿了,一旦频响拉宽了,这种韵味也就稀薄甚至消失了。有些人玩的,就是古董器材的窄频响所带来的特殊效果。类似事例还包括经常有怀旧派烧友坚持“老器材声音更好”那样的观点,背后的原因,往往也是老器材的频响较窄,中间一段声音更厚,而新款器材频响一般都更宽,中间一段声音就相对偏薄。人的主观听感和技术指标之间有时存在矛盾——并不是指标越优秀就一定觉得越好听——本文所谈及的频响和听感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其中一例。



(完)

空壳 发表于 2015-12-3 14:43:39

学习

daniel_梵歌 发表于 2015-12-3 14:59:13

我记得湖人官网谈到耳放技术的时候,就有特意掐掉一定频率以下低频和一定频率以上高频的做法。

d7day 发表于 2015-12-3 14:59:27

:lol频宽越宽,非线性失真越大。声音越脏。很多40khz的声音,人类实际上听不到,但是通过放大器放大以后变成20khz以下的噪音,所以有些人才觉得自己听到了超声波,这不过是证明自己器材垃圾罢了。

玩古董的人才不是为了听糊味,而且要听比现代系统高几倍的解析和空气感。古董器材回放20khz也是绰绰有余,最不济的黑胶也有20khz,稍微好一点的黑胶能达到80khz,开盘带更是100khz,远非数字音频能比。:lol当年的系统用的是电子管,非线性失真低,所谓糊味,不过是电解电容干枯以后的刺激声:lol 听惯现代系统的人才称为“糊”。

fussuf 发表于 2015-12-3 16:30:43

很多人都喜欢3寸全频喇叭,听人声流行毒,远比高素质系统好听:lol

小白 发表于 2015-12-3 16:43:50

fussuf 发表于 2015-12-3 16:30
很多人都喜欢3寸全频喇叭,听人声流行毒,远比高素质系统好听

全频喇叭虽然两端延伸都不是很强,但声音更容易做到“浑然一体”,有不少人喜欢全频喇叭,也是我提出这个问题的一个实证例子。

Evangelion 发表于 2015-12-3 16:48:25

我喜欢宽频系统,完

小马丁叔叔 发表于 2015-12-3 17:04:22

听广播还是用收音机听对味儿,看电影还是用家庭影院对味儿,听音乐还是用发烧音响对味儿。

视觉也是一样,看电影时,人眼的焦点总是放在你想关注的地方,而不是一直关注整个屏幕。

DXDXDX 发表于 2015-12-3 17:41:30

喜欢真正高素质的宽频。

zjfqzzj 发表于 2015-12-3 17:50:43

听听磁带walkman也是一种韵味,说声音素质多高没有,就是听个味道。

the_fool 发表于 2015-12-3 18:03:44

有个人的审美无可厚非,我也愿意充分尊重别人跟我听音观的不同,但是个别人摆着一副反智主义的姿态,要么跟九斤老太似的没营养的絮叨“一代不如一代”,要么以超级自信的姿态,不知廉耻地说着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反科学,我就实在无法看得惯了。

小小啤酒肚 发表于 2015-12-3 18:31:18

宁缺毋滥。

amex 发表于 2015-12-3 18:46:29

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比如频宽窄性能好做,各种失真都低。
玩过炮的都知道,书架加炮,改善的不只是低频,而是全频都变好,就是因为炮把超低频接手之后,主箱的功放以及低频单元的压力小了很多
电子分频的优势有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个

d7day 发表于 2015-12-3 19:55:30

本帖最后由 d7day 于 2015-12-3 19:58 编辑

回复: “很多40khz的声音,人类实际上听不到,但是通过放大器放大以后变成20khz以下的噪音”。放大器还能改变声音频率?这个不至于吧。



所谓非线性失真和谐波失真就是把类似于40khz的声音,折回可闻频段。而且这部分噪音还很大声。因为频率越高,电容和电阻的非线性失真越大。

所以所谓宽频响,不过是噪音更多罢了。然而这部分噪音在测试的时候不计算,但是在听音乐的时候很明显。:lol

科学对待宽频响,现在的设备只不过噱头做的足而已,电子元件性能并没有多大提升。以前油浸电容依然特性很好,现在钽电容只不过成本低,但是在hifi这种不计成本的小产量领域,并没有太大作用。现代设备不如以前是有道理的,体现在方方面面。

大城市小市民 发表于 2015-12-3 21:29:18

amex 发表于 2015-12-3 18: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比如频宽窄性能好做,各种失真都低。
玩过炮的都知道,书架加炮,改善的不只是低频,而 ...

我爱你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心理声学的问题:频响窄反而好听?(自转)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