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机杂志推荐: Vaughan Williams - The Lark Ascending (云雀高飞)
作者: David Gutman出处: 留声机杂志 Awards 2015 特刊
好像没有证据表明作曲家把 The Lark Ascending (云雀高飞) 当成自己的重要作品之一,但为什么这首乐曲现在成了人人熟知的古典金曲? 虽然它的灵感来源一度被认为是George Meredith 的十二行诗,现在的音乐爱好者更愿意把它当成一首独立的有着优美旋律的音乐作品.人们对其的普遍评价是”典型的英式诗篇”,这或许可以和作品的那种维多利亚式的华美相称,但却无法全面的描述这首音乐作品.
在2011年,当纽约的公共广播电台向听众征集911十周年仪式所用的主题音乐时, The Lark Ascending在投票结果中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作曲家 Barber 的Adagio.在澳大利亚,可能是由于曾经在 Anzac 的仪式上被播放,这首曲子长期的位于 ABC 古典音乐频道所举办的投票”能让你对世界充满信心的音乐”中的第一位.如果你给一位法国朋友播放此首乐曲,他可能会认为这是 Ravel 的作品.而这首作品在远东也很受欢迎,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传统的中国乐曲.
The Lark Ascending是一首伟大的作品吗?
作曲家的房地产生意所带来的收益可以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但The Lark Ascending却并不被认为是一首被认真创作的音乐作品.那些顽固的坚持德式音乐思想的人认为这首乐曲缺乏让其成为伟大作品的一些特质,他们认为The Lark Ascending只不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暂时摆脱烦恼的那种幻想曲式的小调,缺乏真正实质性的内容,而乐曲中感性的一面则具有一种先天的保守和乡土气息:所有这些都和学院派的思维格格不入.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让The Lark Ascending成为一首伟大的作品.
乐曲的作者,Vaughan Williams ,并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 他和具有左翼倾向的 Copland 和 Shostakovich 长期保持着朋友关系,他们非常坚定的接受Earth-Rootedness的思想,也有着对战争几乎一样的看法. 但与此同时,他的音乐比起这两位朋友来说显得要更加的”清淡”一些(更像西贝柳斯?).就像泰晤士报在 The Lark Ascending 于1921年6月的首演之后的评论:”这首作品有着超脱时代的宁静,它不被现在或过去的任何潮流所左右,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世界”. Williams 的妻子,Ursual 提到作曲家本人可能从来没有在现实中见过云雀,而关于这首作品的很多典故都是没有根据的.我们所知道的只是Williams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就已经开始编写这首作品,并最终于战争前线上完成,彼时他是军队救护队的担架员.这首作品的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可能恰恰是作曲家想要达到的.就像那个时代的英国的其他艺术家一样,Williams努力想要给外界传达一种”我其实没那么专业”的印象. 但The Lark Ascending虽然听起来像一首随意的作品,其作品的内在结构却十分严谨,它充分的体现了作曲者熟练的交响乐编曲经验,并被数亿万的听众所喜爱.
那么,这首乐曲仅仅只是直抒胸意的表达思乡怀旧之情,还是有更多的思考隐藏在里面?Williams在曲谱最开始的部分的注释里写道:这些和弦并行的展开,在它们自己所独有的和谐魅力之外再另造一个世界.通过对比历史录音,我们可以发现对这个段落的演绎变得越来越慢,就好像这段音乐里那种慵懒和随意的感觉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里逐渐变的精细和无法企及.如果说它最初的构想就是为了体现现实和理想的对话,这似乎是一种很荒谬的想法.但为了达到那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失落感和忧伤感, Williams 所做的并不仅仅是把奇异的鸟儿吟唱的歌曲转换成了民谣一般的节奏这么简单.在流畅的音乐节奏中,你可能并不会注意到小提琴的华彩段落几乎没有停顿和阻拦的和其他段落衔接在了一起.一段音乐的含义总是随着时间改变.比如马勒第五的柔板乐章,在初写成时的本意是马勒向妻子表达的爱意,但一个世纪不到,人们更多的把这段音乐当成葬礼上经常播放的曲目.音乐的魅力就在这里,它吸收了生活本身,变成人们想象里的样子.并且,对真实的疑问远超那些本来就不确定的事情.
The Top ChoiceHugh Bean/Sir Adrian BoultEMI具有非常温暖和柔美的音色,这个最受大众欢迎的录音,在作品的原指挥的演绎下,始终是这首曲子的无可争议的最佳版本.
The Purist’s ChoiceIona Brown/Neville MarrinerArgo并不是最迷人的演绎,也不是最 Hifi 的录音,但你应该找不到其他的版本能比这个更生动的演绎云雀振翅起飞的画面,并最终脱离地面,变得无拘无束.
The Mould BreakterNigel Kennedy/Simon RattleEMI这张的演绎把这首曲子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无论是演奏者的技巧,对作品主题的诠释,还是其他方面,这张碟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不是那种墨守陈规的演出,而是一场完全不同的事件.
The Dark HouseHilary Hahn/Sir Colin DavisDG对这首曲子的现代演绎.一位无可替代的能够拉出无暇的音色的小提琴手和一只极具指挥家个人风彩的乐团的合作.
附:主要版本一览
非常隽永耐听的一首小提琴曲。 真可惜啊,人民音乐留声机办了三年就停刊了 每次看到这种“无可争议的最佳版本”都觉无聊。 鲍尔特的版本在4分钟左右的时候音量突然变小,不知各位发现没有。是不是剪辑出问题了,反正听起来很不自然。
2
小白 发表于 2015-10-30 09: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每次看到这种“无可争议的最佳版本”都觉无聊。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最佳,这个也是杂志的编辑评的。不过这几个版本听了个遍,还是真的最喜欢这个。
原文是这么写的
warm-toned and sensitively recorded, this reassuring mainstream option, under the work's original conductor, still sounds well enough to warrant the prime recommendation.
差不多就是我翻的那个意思吧……
说起最佳版本,最近无聊整理一个“荒岛唱片”豆列,告诉自己只能选12张(11+1,取111的意思,贝多芬的Op.111),流行古典都算。这个时候才发现,选择起来真的很难。最后暂时就是这个样子,其中古典音乐部分,貌似没有一个是公认的最佳版本……
http://www.douban.com/doulist/42781988/ notus 发表于 2015-10-31 00:53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最佳,这个也是杂志的编辑评的。不过这几个版本听了个遍,还是真的最喜欢这个。
原文 ...
所以所谓“无可争议”,都是YY。自己认为最佳就说自己认为最佳,何必号称“无可争议”。这世界上多少事情是无可争议的? 本帖最后由 notus 于 2015-10-31 11:19 编辑
小白 发表于 2015-10-31 0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以所谓“无可争议”,都是YY。自己认为最佳就说自己认为最佳,何必号称“无可争议”。这世界上多少事 ...
这么说就有些较真了吧.本来就不是严谨的学术文章,会真有人认为这个是"无可争议"的吗? 一般就是用这个词来表达感情的强烈吧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0-31 11:23 编辑
notus 发表于 2015-10-31 11:13
这么说就有些较真了吧.本来就不是严谨的学术文章,会真有人认为这个是"无可争议"的吗? 一般就是用这个词来 ...
不是较真啊。无可争议即便是普通文章也是不该乱用的。这是一个比较极端而斩钉截铁的用语。而且是一个描述客观情况的用语(客观上不存在争议)和个人情感强烈无关。视各人习惯,反正我不会随便用这个词,也看不惯随便用这样的词。用“个人认为最佳或很多人认为最佳”会死吗? 小白 发表于 2015-10-31 11: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较真啊。无可争议即便是普通文章也是不该乱用的。这是一个比较极端而斩钉截铁的用语。而且是一个描 ...
这么说也有道理.那以后都不用这么非黑即白的词了,谢谢白版指正:) notus 发表于 2015-10-31 11:27
这么说也有道理.那以后都不用这么非黑即白的词了,谢谢白版指正
不好意思不是针对你的。你是翻译的吧? 本帖最后由 notus 于 2015-11-1 01:18 编辑
小白 发表于 2015-10-31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好意思不是针对你的。你是翻译的吧?
对,是我照着杂志翻译的.
这个栏目每期都有,最近的一期是推荐莫扎特的一首作品.我还没来得及看,但是也准备要翻的.
我就是挑我感兴趣的一些文章翻出来分享下.这期的 ICONS 是古尔达,写的不错,我也准备翻下.
支持继续翻译。 学习学习。长知识了。 学习学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