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一介 发表于 2015-6-10 10:51:07

想教化他人还放不下身段,最后就变成一次华丽的装逼:lol

hefang088 发表于 2015-6-10 11:13:56

ppk03 发表于 2015-6-10 11:20:17

我没什么文化,只看懂了一部分

zhzh0000 发表于 2015-6-10 11:43:34

LZ竟然遭到看不懂、没文化的人们围攻。五四以来的民粹主义,让那些没文化、没知识的人出来耀武扬威,动辄就责骂有文化的人酸腐,这个世界真实颠倒啊。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

zengyu910 发表于 2015-6-10 12:55:52

兄錄此文,當用正體。殘體文言,不堪設想!:lol

拜倒红裙 发表于 2015-6-10 13:54:40

zhzh0000 发表于 2015-6-10 11: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Z竟然遭到看不懂、没文化的人们围攻。五四以来的民粹主义,让那些没文化、没知识的人出来耀武扬威,动辄就 ...

于此我早就很淡然了,乐道者道亦从之,乐失者失亦从之,至于很多连书都没翻过就攻击嘲讽的,我连回复的兴趣都没有,鸡同鸭讲而已。

zhzh0000 发表于 2015-6-10 14:08:02

拜倒红裙 发表于 2015-6-10 13: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于此我早就很淡然了,乐道者道亦从之,乐失者失亦从之,至于很多连书都没翻过就攻击嘲讽的,我连回复的 ...

我也是有感而发了。那些连文言文都写不好的蠢材,倒自以为有资格评价文言文的适用性;那些对于声韵、格律一无所知的东西,倒自以为有资格批评遵守格律做出来的诗词缺乏表现力;那些主要靠着电视连续剧获得历史知识的匹夫匹妇,常常对历史、政治高谈阔论。

我一生最鄙视的就是“知识特别少、观点特别多”的人。

zhzh0000 发表于 2015-6-10 15:06:18

《公孙尼子》可能是战国晚期的著作。无论如何,看起来在三国两晋时期,《小戴礼》中的很多篇章不仅非常普及,而且成了权威的说法,比如这里说的音乐的乐哀论。

拜倒红裙 发表于 2015-6-10 15:32:29

zhzh0000 发表于 2015-6-10 15: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公孙尼子》可能是战国晚期的著作。无论如何,看起来在三国两晋时期,《小戴礼》中的很多篇章不仅非常普及 ...

两晋时期的思想主流以玄学为主,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对中国后来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至于权威一说倒不好从一而论。倒是在随后的十六国时期,北方胡人政权继承了两汉以来的儒家思想主流,也为后来宋朝的朱子理学打下了基础。这种问题还是不在这做讨论了,说起来会没完没了,而且也不是我发这个帖子的目的。我发这个帖子只是觉得其中有些观点可以拿来对现今HIFI圈的一些观点进行针砭,没想到最后变成这样,越扯越远,实在是无语。

zjfqzzj 发表于 2015-6-10 15:36:05

这是美日对华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原意是"凡兴盛之国,其乐必喜乐,凡衰败之国,其乐必哀怨"!大家都是明白人,下面的话我就不啰嗦了.

lukegao9230 发表于 2015-6-10 15:42:37

复制黏贴word档,有闲时间慢慢看。

zhzh0000 发表于 2015-6-10 15:59:39

拜倒红裙 发表于 2015-6-10 15: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两晋时期的思想主流以玄学为主,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对中国后来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 ...

我的兴趣在于汉朝儒学的承传。西汉初年,各个学派壁垒森严,互不相融。立于学官的,是各个学派。二刘之前,貌似没有人热衷于综合的工作。东汉人开始热衷于融合,刘歆如此,白虎观君臣如此,马郑之徒亦如此。所以,我暗暗地觉得,《礼记》这样的大杂烩应该不会早于东汉中期。一旦“集成”,即成显学,由此可见东汉末年、三国、两晋时知识分子对“大系统”的热爱,以及用大而空的系统遮盖自己学术匮乏的努力。所以,玄学有着学术变迁的内在动力。

guangli 发表于 2015-6-10 16:12:39

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weiweihey 发表于 2015-6-10 16:49:27

膜拜学霸……

清风了无痕 发表于 2015-6-10 23:15:17

原文长,译文更长{:1_128:}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声无哀乐论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