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okyo 发表于 2015-5-17 09:54:51

漫谈听音取向

本帖最后由 kyokyo 于 2015-5-18 16:10 编辑

听音取向就是一个人对好声音的取向,每个人有不一样的听音标准。这么些年的经验看来,听音标准是个求同存异的东西,在不同听众的听音取向下,对系统评价往往大相径庭。如果不去探讨个人听音取向标准的异同去评价器材,往往无法停息争论。

我接触到的多数发烧鹏友的听音取向,主要是集中在三频评价体系。大家常常评论某个系统低频的下潜,大小,多少;高频是不是柔软,还是刺激,或者暗淡;中频是饱满还是凹陷。从这个体系派生出来的评价通常是耐听、甜美、粘滞,又或者规模感,爆发力之类的描述。但是多数人在用三频体系评价的时候,经常会割裂的去看待。对一个爆发力强的系统,他们常常看不到没有超低频烘托。对一些甜美耐听的系统,有常常看不到中低频缺乏爆发力,而且高频延伸保守等等。而且,很多烧友喜欢用特定的音乐去试验和调整系统,最后导致系统回放这种特殊题材的音乐相当出色,但是其他方面却变得一塌糊涂。
个中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三频其实是一个整体,中高低频其实是此消彼长的阴阳关系。比如当高频延伸出色的时候,中频饱满度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如果只关注某个频段,便会造成整体的不平衡性,系统自然无法应对各种各样的音乐类型。
听音取向会决定自己系统的取向,而特定取向系统听多了,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听音取向。这是一个闭合的循环,走入歪路后就很难调整回来了。有些朋友经常听书架箱子,大家要知道,书架箱子基本是没有40Hz以下超低频的,当这些朋友忽然听到主监听级别的低频的时候,会诧异于超低频规模之大,它常常可以完整的充满所有的空间,而中高频形体只会比书架箱大些,远远不如低频扩张的程度。因此这些朋友甚至会认为低频和中高完全脱节。全频母带级音响再实际使用中的三频比例往往能达到8:2:1(低:中:高),低频能量之多让人无法想象。

我的听音标准和大部分烧友不太一样,基本是基于下面的几点
1. 清晰。个人认为,清晰乃系统第一要素。清晰这个词其实含义非常简单,但是要做到确实非常困难。所谓清晰,有很多方面,比如声场定位方面,至少要做到刘汉盛音响二十要中的那种要求。各种中高低频乐器不能混,分离要清晰。同频率的多个乐器群,要能清晰分出来乐器群的规模(频率掩盖特性造成不可能分辨出同频率的单个乐器). 单个乐器发声从开始到结束都要清晰。人声要能清晰的展现气息,胸部,喉部和头腔的不同共鸣。要能清晰的展现人发生的嘴唇形状,舌头运动,喉咙抖动和鼻腔的共鸣。这里的清晰不等同于所谓的“解析”,很多用解析这个词语的时候,往往是三频中某种频段突起,导致某频段乐器比其他器材听起来更加清晰,而被大家谓之“解析”。总之,我的追求是要多清晰有多清晰。

2. 力。其实声音本质就是一种机械波,而机械波是一种特定的力和运动的物理现象。由于人具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日常生活中早已习惯力,运动,声音的环境 -- 也就是说,其实音乐的本来面目,早已在人的脑子中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耳濡目染”。当一套系统以清晰为追求目标,达到一定层次以后,音乐中的力边慢慢浮现。这个力指的是力量,但不是想低频“碰”一下那种震动裤脚或者捶打胸口的力量。要体验这种低频其实相当简单,只要用信号发生器发生特定频率的低频,完全可以让任何人听到和感觉到这种力量,但是这样的力很能称之为音乐。这里的力,指的是乐器本身之力。当系统清晰程度慢慢提升到足够的层次,每一个乐器声音的开始,发展至终结的整个过程过渡会显得非常完整而且自然。因为其实声音的物理现象深深的刻在人脑之中,人其实相当知道声音什么是自然。由于这种本能,一个完整而自然的乐器声音,背后的物理力量便能慢慢的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标准,闭上眼睛,听到敲击打鼓的时候,会感觉到硬硬的鼓棒狠狠的敲在鼓皮之上,发出硬而脆的首个撞击音头,继而鼓皮受力离开鼓棒,震动空气,通过大鼓腔体共鸣,发出低沉柔和的震动 -- 这一切将应该历历在目,完整而自然。系统如果不够级别,这些力量表现将会出现背离物理现象的断层,听感上出现不自然。总之,系统目标应该是自然而完整的力的展现。

3. 表情。人在演奏音乐的时候,是带感情的。所谓表情,是通过力量和技巧的运用出来的。当一个系统足够好的时候,你能感受到演奏者的各种技巧和力量运用,而体会到演奏者背后带有的感情。这时候,音乐的演奏表情跃然心上,这时候你会全身心投入,心灵产生不可抑制的共鸣。往往有些烧友在这时候会被感动的流下泪水 -- 一泻千里。

4. 创作意图。其实,个人认为,音乐本质是通过物理现象展现人类灵魂的过程。音乐创作其目的,必然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图。对于独唱,独奏或者小编制而言,演奏表情常常就能表现出来大部分的音乐创作意图。对于大型交响曲,各种乐器演奏表情配合在一起,逐步展现出整个曲目背后的灵魂。当你遇上一个好的指挥家,好的乐队的时候,你才能逐渐体会到大型交响背后作者的感情。你会仿佛体会到作者时而凝神,时而放松;时而欢快愉悦,时而悲伤痛苦;时而狂躁粗放,时而温柔细腻。体会这种种背后的煞费心血,更会让你深深爱上这些美妙的音乐。。。心灵慢慢的贴近。贴近。。贴近。。。。

ang 发表于 2015-5-17 10:13:02

本帖最后由 ang 于 2015-5-17 10:24 编辑

顶宝马!

20多万学费的体会啊!

666s 发表于 2015-5-17 10:16:07

强烈希望加精。

666s 发表于 2015-5-17 10:22:28

我能不能理解为,能彻底表现音乐的张力的系统才是好系统?

liubaba123 发表于 2015-5-17 10:35:53

楼主说了很多影响音乐的因素,说的好,很多人理解音乐粗躁。pk,评测太个性主义。

amex 发表于 2015-5-17 11:55:08

其实说这么多就两句话
1、脑放决定结论
2、细节有了就什么都有了

schpeltor 发表于 2015-5-17 12:10:49

amex 发表于 2015-5-17 11: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说这么多就两句话
1、脑放决定结论
2、细节有了就什么都有了

233
第二条绝壁瞎扯淡
不信听二嫂

music-sam 发表于 2015-5-17 12:40:22

本帖最后由music-sam 于 2015-5-17 13:09 编辑

说得很好,非常直观的表达了烧友的心声和听感。

第二点进行补充,“力”的感受。通常,我们用“动态范围”来表达,但是,大多数人注重的是高电平时的瞬态响应,也就是大动态的呈现,比如交响乐中管乐打击乐齐鸣的时刻,或者管风琴、电子合成器的低频轰鸣感。而许多书架箱注重的却是一种“微动态”的感受,在低电平或低响度的时刻,弦乐小提琴或钢琴高音部的灵动感,非常充足的音乐表现力,就是细节的美感,也是解析力的证明。

所以,“大动态”和“微动态”,一个也不能少!{:1_120:}

amex 发表于 2015-5-17 21:09:33

schpeltor 发表于 2015-5-17 1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33
第二条绝壁瞎扯淡
不信听二嫂

那说明细节还不够
我说的细节指的可不只是质感和小动作之类的
还包括各种相位和imd问题之类的

amex 发表于 2015-5-17 21:10:21

另外今天又去棚里爽了一下
果然还是——
玩你麻痹器材,起来改房子!

schpeltor 发表于 2015-5-17 21:39:05

amex 发表于 2015-5-17 21: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说明细节还不够
我说的细节指的可不只是质感和小动作之类的
还包括各种相位和imd问题之类的

任何情况下二嫂的细节都不会少
表现方式而已

所以第二条还是扯淡

kyokyo 发表于 2015-5-17 22:40:40

amex 发表于 2015-5-17 21: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说明细节还不够
我说的细节指的可不只是质感和小动作之类的
还包括各种相位和imd问题之类的

什么解码,相位,IMD都是扯淡的。电学早已经不是瓶颈。箱子系统瓶颈在于声学。第一是你的房子,第二是扬声器的物理特性。。。

yyzjp 发表于 2015-5-17 22:57:15

三频中某个频段突出,可能是指亚当。。。;P

kyokyo 发表于 2015-5-17 23:50:52

yyzjp 发表于 2015-5-17 22: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三频中某个频段突出,可能是指亚当。。。

没这个说法,ADAM中高频可以调整的比较平直,低频下潜稍差些,不过气动的声音特点和球顶是明显不同的。而且我这贴子指的是整个系统。

战列舰 发表于 2015-5-18 07:26:31

达到这种程度认识的都是钱交出来的学费。所以hifi就是钱,外加一点点思考力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听音取向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