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艳唇 发表于 2015-5-10 07:34:13

弱弱地问一句,阿劳的被贝钢奏。60年代和80年代的应该选那套?

如题!

zhaochun 发表于 2015-5-10 08:06:14

80年代。 阿劳的晚年是很有魅力的。

matrim 发表于 2015-5-10 08:43:11

新的只能买到60年代(纸套装和意版厚盒装),较新的日版也是60年代录音,绝版的80年代录音价炒得很高。

mj7729 发表于 2015-5-10 10:05:20

都应该拥有

bashery 发表于 2015-5-10 11:48:00

如果只能有一套的话肯定是60年代。这是阿劳的巅峰时代,对作品的构思已达到成熟,表达上稳健而自然,并且技术上还能轻松胜任。可以说,这是阿劳用毕生的心血贡献的一部名垂青史的巨著,必将被一次又一次地转录,代代相传。这套从LP时代就没有从唱片目录上消失过,基本是3-5年就要再版一次,也证实了我的判断。
晚年那套录音水准登峰造极,堪称钢琴录音史上的典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阿劳琴声中标志性的那种泛音被真实地捕捉。从演绎上说,晚年的阿劳对贝多芬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化境,着意刻画作品纯美的一面,对贝多芬作品中对人性的刻画和对命运的抗争比较淡化了。这是一套唯美的贝多芬,注定不是用来入门。此外这套大师的技巧下滑是非常明显的,碰错音就不谈了,一些快速的音阶段落可以听到节拍的差错,一些时候当大师弹ppp时,他的那种泛音处理方式会演变成一种颤抖,因为他无法控制击弦机第二次敲打琴弦。阿劳的资深粉听到这里难免会感到一些悲凉,脑子里满满的都是对60年代的回忆。
收藏的话,我觉得可以先收60年代全集,听熟了以后根据自己喜好有选择地收几张晚年录音。我个人认为晚年录音里面final session里面的第一和第二奏鸣曲,华尔斯坦奏鸣曲和第30-32奏鸣代表了阿劳的贝多芬诠释艺术的极高水准。
当然,以上这些仅供参考,当你开始听进去了以后很可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新的感悟,欢迎随时交流讨论。

zhaochun 发表于 2015-5-10 12:23:36

本帖最后由 zhaochun 于 2015-5-10 12:38 编辑

阿劳的60年代版与同样60年代发行的Backhaus,Kempff相比是处于下风的。晚年阿劳就像楼上说的代表了阿劳诠释贝多芬艺术的极高水准。真正体现阿劳风格,音色的形成是从60年代末开始的,他的很多名盘都出在70年代以后。尽管他名气很大。

我爱逍遥 发表于 2015-5-10 15:15:21

如果要选自己的贝奏全集的话,阿劳不在我的三甲内。

如果两套中要选一套的话,60年代稍好,版本是前几天本坛二手区出的那套24bit A/D的环保装。

要说有特色的话,80年代也不错,别有一番风味,录音也不错。我自己买的是单张。(买不到法国那套白版阿劳遗产;日本的硬盒套装更是见都没见过)

我还买了EMI的阿劳贝多芬集,没录全。很不错。

bashery 发表于 2015-5-10 15:32:16

zhaochun 发表于 2015-5-10 12: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阿劳的60年代版与同样60年代发行的Backhaus,Kempff相比是处于下风的。晚年阿劳就像楼上说的代表了阿劳诠释 ...

首先,对于阿劳和谁比处于上风还是下风的问题既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论断,也不是这个帖子讨论的话题,所以我也不想作武断的结论。阿劳的很多名盘出在70年代以后是因为他开始和philips有一个庞大的录音计划,系统性地按照作曲家录制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巅峰时期的阿劳加上巅峰时期的philips,再加上唱片行业的春天到来,当然出了不少名盘。

但是,这并不代表阿劳本人的音色形成是从那个时代才开始的。事实上,阿劳有着可能是20世纪独一无二的钢琴技术和发声方式,而这些直接来源于对贝多芬和李斯特那个时代就有传统的继承,是通过寄读在李斯特的学生--马丁 克劳斯家里14年寒窗苦读(5岁到19岁马丁去世)一点一滴地形成的。 马丁 克劳斯十分小心地保护阿劳的天分,不让它被过多的练习和过早的商业化运作所埋没,这使得阿劳在这十四年里学到了一整套举世无双的钢琴技艺和独一无二的音乐素养。 这也就是为什么阿劳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贝多芬和李斯特的直接代言人--当然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但这是名至实归的。从出道开始,阿劳的贝多芬就被认为是对乐圣最正统的继承,无论是对精神世界的延续还是对钢琴技巧的传承(贝多芬的很多钢琴技巧是开创性的,比如,在一些难度段落的震音,他会标注一些奇怪的指法来增加肌肉的紧张感,大部分钢琴家会选择简单的指法使得乐段弹起来优美,而阿劳不会。这就是我说的传承),这也就是为什么当60年代初philips刚一签下阿劳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全套贝多芬的录音计划。事实证明这是有远见的(其实也谈不上什么远见,因为他在EMI就打算录全集,只不过因为合约结束没有完成,说明阿劳的贝多芬诠释者地位在那时候就是有共识的),结果就如我所说,成就了一套名垂青史的巨著。

此外,对于音色问题,还有一个佐证就是阿劳录音工程师的回忆。据他说(忘了名字了),现代的很多人根据阿劳70年代弹的莫扎特认识到有这样一位莫扎特大师,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听到阿劳在30年代的莫扎特那种天鹅绒般高贵且有质感的音色。这段评论记载在阿劳的tanglewood那两张莫扎特(M&A 2013年出版)中,有兴趣可以翻来看一下。

4realms 发表于 2015-5-10 18:51:15

从前曾经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比了60和80的晚期奏鸣曲 (先听的小双张的音轨, 后来想收盘了习惯性地收了金线, 年轻没经验哈哈)
感觉60的节奏更自然, 音色有种柔和的光辉, op111的不断发展让人联想起罗曼罗兰写克里斯朵夫的结尾时候用到的光辉的水面浮现一个个小岛的形容.
而80的总体要更慢, 感觉极度安静, 甚至可以说是静止 (估计也和录音有关). 不像是在逐步发展主题, 更像以不同的角度刻画某一个主题.

zeppelin 发表于 2015-5-10 20:47:07

楼上几位的评论很精彩

ramos 发表于 2015-5-11 15:37:40

本帖最后由 ramos 于 2015-5-11 15:48 编辑

80年代主要是听个意境。

阿劳80岁的那个现场演奏会,错得一把一把,还经常有错一个小节重头弹一次的情况,但那种把世间一切恩怨情仇都看淡的意境却不是他年轻时能有的。晚年的阿劳就像一位老者(实际上也确实老了)向年轻人淡淡地、缓缓地讲述过往的故事和荣光,语调无比地平静,甚至没有抑扬顿挫,但内容的重量感却是实打实的,能让你感觉到岁月的积淀。

打个比方,他80年代那个艾斯特庄园水之嬉戏是李斯特晚期曲目,技术已经不足以驾驭这首曲子,真是错音连篇,但音色却非常地晶莹剔透,仿佛能让你真的看到无人的庄园中喷泉静静喷发的情景。比起听别人的很多时候感觉那一会儿安静地喷发一会儿喷你一脸的感觉,还是阿劳晚期演绎更得我心,毕竟这也是李斯特晚期写出来的曲子,已经有点靠近印象派的感觉了。

还有李斯特的第二叙事曲,这是李斯特中期写出的曲目,已经刨去了年轻时的浮夸炫耀,但仍然是充满内在紧张感和矛盾感的。当年的乐评家对它的评论是“仿佛能看到战火与硝烟”。但阿劳的处理则更像是战斗后的废墟,淡化了战斗冲突的过程,而突出演绎了战斗后的复兴,我能看到的是废墟上长出的一朵朵生命力顽强的小花。

话说回来,又要技术好又要意境好?听Fiorentino吧,死得早了点,还没到退化的时候。听听他71岁的肖邦那简直是人间极品。

照爷 发表于 2015-5-12 17:57:02

每次看楼上的回复都会想收更多的Fiorentino来听听

myzcj 发表于 2015-5-13 21:56:22

据说白版的那套阿劳,灰常牛逼

丫头自立 发表于 2015-5-22 11:26: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弱弱地问一句,阿劳的被贝钢奏。60年代和80年代的应该选那套?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