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爷大舌头 发表于 2015-2-25 16:41:32

北京之行的感慨与收获——致潘主编及各位网友(发了就跑,打死不回帖)

本帖最后由 长弓 于 2015-2-27 16:26 编辑

初烧那会儿,听说在CD盘周围用记号笔涂成绿色可提高信号读取精准度,我就真的把手上的唱片挨个抹了一遍。听说把CD冰冻10小时可提高音质,马上兴奋的把CD塞进冰箱冷冻室。《电子报》说均衡器、激励器可明显改善系统表现,《Stereophile》说D-777 Discman音质不亚于顶级CD机,赶快屁颠屁颠把这些神器挨个请回家。时隔二十年再想起这些事情,一方面觉得好笑另一方面又特别幸福,自己的青春比其他同龄人留下了更多美好的回忆。
大约从98年开始给《现代音响技术》写一些稿子,比如HTPC架构的雏形、PS2游戏机的多媒体应用等。后来千禧年成为《技术》的主笔,更多的为HIFI设备撰写评论。这是一项相当难以把握的工作,平铺直叙难免令读者失去兴致,绘声绘色的夸张辞藻又会令读者产生过高的期望、做出错误的判断。好比论坛某神人已经用到了宇宙、银河的字眼,真不知道下一个更高境界该飞去哪里。
为编辑部撰稿的好处就是可以接触到众多的器材设备,对音质和音色这两方面也就有了更多的心得体会。
音质就像人的身体素质,有大家达成共识的优劣指标,健康了能跑能跳能滚床单,有病了就得吃药得治疗,这是谁都知道的常识。而音色更像人的外貌身材,国字脸还是瓜子脸,丰满型还是纤瘦型……各花入各眼,何必问来人。
刘汉盛先生提出的音响二十要洋洋洒洒,其实概括起来也无外乎音质和音色两方面。其中音场、密度、重量感、空气感、速度感、解像力、透明感、层次感、细节再生、强弱对比等等绝大多数的篇幅都是音质这两字的细化和拓展。
之前,我之所以写下极度负面的评价,主要就是觉得OPUS1不是一种健康的表现方式,认为其在“音质”上出现了问题。
从本次事件来看,有些网友甚至某些资深大师对“音质”两字的拿捏并不准确,他们在我评论帖子出现后马上对麦景图推动OPUS1的组合提出质疑。殊不知,音质这东西不是靠系统的其他部分可以弥补或破坏的。这些“大师”在论坛指点江山,某某薄的要搭配某某厚的,水平其实也只停留在-1加+1等于0的幼稚阶段。如果HIFI真是厚和薄那么简单,那我们给薄的系统加个低音炮或者弄两套分别擅长高音和低音的系统同时开声,岂不万事大吉?老烧友是否记得音乐传真当年推出的胆缓冲机X-10D,这个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的VCD“最佳救星”只是把本来已经非常糟糕声音再搅搅浑而已。
帖子发出后,各种阴谋论扑面而来,怀疑大舌头故意抹黑潘主编的言论甚嚣尘上。也正因为此才有了北京之行,只是自己的一时冲动害的挚友卡拉扬自掏腰包购买春运期间的贵价机票很是过意不去。

废话了半天也该说说这次北京之行的收获:
第一是感受到OPUS1具备较强的空间适应性。潘主编的客厅声学环境并不理想,墙面地面顶面没有任何的吸音或扩散处理,左侧是大面积的玻璃窗,右侧则是开放空间。在这种环境里要找到音场和定位极为困难,但OPUS1却有不错的凝聚力,让聆听者较容易的投入到音乐之中。
第二,老版唱片在1SC FE中表现很好,新版唱片的高频就显得过于耀眼。OPUS1在播放新版CD时有更好的宽容度,至少不易产生烦躁感。或许这正是很多发烧友对OPUS1赞赏有加的主要原因。
第三,也最让我意外的是潘主编府上的拉斐尔300B,这台极为实惠的胆机推动OPUS1和OPUS3都获得了相当不俗的效果。可见OPUS系列对前端的宽容度确实很高。
另外,我一直以为OPUS3只是OPUS1的放大版,但实际聆听后发现这是两对声音风格截然不同的产品,虽然OPUS3并不完美,但以“音质”而论已经胜出OPUS1太多太多。谈笑间我建议潘主编倒不如把OPUS3的高音移植到OPUS1上推出OPUS 1.5,说不定无意间成就一款佳作。

潘主编是一位胸怀广阔的良师益友,能够在产品上很好的体现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Know How。在此再多嘴向潘主编提些小建议,国内能够Know How的设计师并不少见,但对于Why的探究却尚不足够,我试举了几例:
LS3/5a极具争议,但二手价格却不断攀升,Why?
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并不是买不起木料,却把1SC的体积设计的如此之小,Why?
1SC和T50S比同品牌更昂贵的落地箱获得了更多的肯定,Why?
JBL 从K2 9800到D66000这样的庞然大物,低频下潜都仅为45Hz,Why?
绝大多数的两分频书架箱却更愿意用5寸和6寸作为低音单元,Why?
如今已是复合材料满天飞的3D打印时代,大多数音箱产品仍在使用MDF板,Why?

创业不易,HIFI行业不易,做一款好音箱更是不易。记得当年上海有个叫MYD的音箱品牌被众口一词捧上了天,还在《新民晚报》广征中文品牌,我不能理解国货为啥会先有洋名再有中文名,但对其营销创意绝对钦佩。到今天这个品牌在哪里?回首20多年漫漫发烧路能记住的国货精品又有几件?
国货与洋货在HIFI领域的差距客观存在,我们须对一些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产品抱有敬畏之心,探究是什么使经典成为经典,到底是哪些特质持续吸引着发烧友的青睐。这对于做好自己的产品将有莫大的帮助。应潘主编要求,1SC FE将在北京停留一段较长的时间,有兴趣的朋友也可和潘主编联系,体味两种迥异的风格。


曾经是九段 发表于 2015-2-25 16:42:23

洪爷听感终于出来了

river100 发表于 2015-2-25 16:49:12

人生教训啊,忧郁一下,沙发没了

showers280321 发表于 2015-2-25 16:49:48

跟个人YY的结论差不多,停产掉opus1,从opus3入手,玩好大一点的之后改opus1 mk2:lol

lhxlzq 发表于 2015-2-25 16:57:36

洪爷的听感~~

拜倒红裙 发表于 2015-2-25 17:00:33

如果没搞错,洪爷这台高文390是从济南的烧友手里买的吧?我还特意咨询了一下那位老大哥,他对高文390的描述基本和洪爷一致。不过听感这个东西真是应了那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内在的好坏不像比武,嘴炮再厉害,一拳打到爬不起来也就没词儿了。所以洪爷表明观点也就算了,不然又变成了无谓的文字罗刹场,没意思。

wangyonc 发表于 2015-2-25 17:04:35

前贴留名。。。。。

chrisalex 发表于 2015-2-25 17:07:10

LL,謝謝

amex 发表于 2015-2-25 17:10:23

前排就座

iLLogiCo 发表于 2015-2-25 17:10:57

真是裤衩大了什么鸟都有

空壳 发表于 2015-2-25 17:11:06

顶一个

深圳仔 发表于 2015-2-25 17:11:35

洪爷好文采!

kissnext 发表于 2015-2-25 17:13:02

路过留名

albertwwl 发表于 2015-2-25 17:13:47

“从本次事件来看,有些网友甚至某些资深大师对“音质”两字的拿捏并不准确,在我评论帖子出现后马上对麦景图推动OPUS1的组合提出质疑。殊不知,音质这东西不是靠系统的其他部分可以弥补或破坏的。这些“大师”在论坛指点江山,某某薄的要搭配某某厚的,其实水平也只停留在-1加+1等于0的幼稚阶段。如果HIFI真是厚和薄那么简单,那我们给薄的系统加个低音炮,或者弄两套分别擅长高音和低音的系统同时开声,岂不就万事大吉了。不知道老发烧友是否记得音乐传真推出的一台胆缓冲机X-10D,这个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的VCD“最佳拍档”只是把本来已经非常糟糕声音再搅搅浑而已。”

说得好

4realms 发表于 2015-2-25 17:18:11

写得好, 一定要靠某某搭配才能正确认识某件器材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之行的感慨与收获——致潘主编及各位网友(发了就跑,打死不回帖)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