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VIKING、大S、大餅、老唱片、老軍醫還有袛園主人、電視等等等
難道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樂》就這麼差麼?就沒見到任何一家音樂資料推薦他的指揮,甚至VILKING版主那個《音樂聖經》推薦了七個版本都沒有他的。我聽過其他人指揮的正版,但正版的主人還是買了一套卡指揮的D版。 老卡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有四个版本,EMI一个是早期的(50年代),国内引进过。DG有四套(60、70、80年代),就单张来说老卡的贝多芬均非首选,不过就套装片来说60年代和70年代的全集是很不错的60年代http://www.iclassics.com/data/selection/289429/2894290362l.jpg
70年代http://www.iclassics.com/data/selection/289429/2894290892l.jpg
80年代http://www.iclassics.com/data/selection/289439/2894392002l.jpg 卡拉扬因为他在二战时候说不清的纳粹党员身份,因为富特万格勒不喜欢他,因为他极强的控制欲和过强的个性,因为他的独断专行和君临乐坛的架式,因为他钟爱各种机械和电子时代的新技术,因为他倾心于日益出新的录音制作技术,因为他制造出来的音响的灿烂华丽,丰满精致,等等,成为圈内圈外人的众矢之的。作为一个爱乐之人,我是很喜欢卡拉扬的,卡拉扬能够成为德奥指挥传统的“标准”代言人和德奥音乐传统的核心阵地的桂冠指挥家前后数十年,绝非侥幸和权谋可以致之,其在艺术上的过人之能,有许多大师所不能及者。记得我的第一套进口正版磁带,就是DG的卡拉扬1960s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这是我1985年上高二的时候徒步走了八站路去外文书店买回来的,这套磁带陪着我走南走北十几年,一直到被听坏,现在还在我的书架里静静的躺着 ,所谓自己爱乐历程的纪念。卡拉扬的贝多芬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绝对是最好的中间的一种,无论是他的60年代版、70年代版还是那套80年代的金色卡拉扬版,晚年卡拉扬开始进入到精气内敛气定神闲的艺术境界,不似盛年发扬蹈厉,听他80年代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间的慢板乐章美得让人窒息,宁静刚忍,内心的暗流奔涌而安详,再听听他80年代录制的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莫扎特安魂曲、大弥撒,那种超脱凡世的高远之致,那种反朴归真的宗教情怀,令人低徊,有一种极其宁静的感动!!有乐如此,夫复言哉,夫复言哉!!我以前在其它论坛上发过几次言,认为现在国内的爱乐朋友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品位主义,听古典音乐是论品位,听谁不听谁、能不能臧否人物、絮絮叨叨地数念些版本,也是为了凸现品位。所以听古典是为了求修养、自矜其高雅博闻,识见超群,其实说穿了也就是在《爱乐》《圣经》导引下的新时尚而已。所以,自我标榜招摇,实则浅尝辄止,津津于道听途说,妄发议论。所以种种奇谈高论都出自业余的音乐爱好者之口,什么卡拉扬华丽空洞拉,哈农库特不入流了,言必称富特万格勒、切利比达奇、舒尔肯,空头高议,不知所云,甚至有人宣称卡拉扬一张也不听。那我要问,一张卡拉扬都不听,道理何在呢?一张都没听过,凭什么就知道他不值得听呢?这一个个大师都纵横国际乐坛几十年,都是顶尖儿的艺术家,其对音乐的理解、见识和表达竟还不如咱们这些个连五线谱都不一定识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你是根据什么来臧否高论呢?说穿了,这些人有限的音乐资讯无非来自于《爱乐》里面大主笔们莫名其妙的高文,比如说《爱乐》刘雪枫们就有高论曰“听切利比达奇的演奏,曲子听一边就不用再听了,因为通过切氏的演奏,其意已尽”、“一部音乐作品没有被舒尔肯指挥过,真是最大的损失”云云,足可为笑柄,不过这种品评妄言的风气却感染了无数初入古典之门的乐友。卡拉扬是不是高于同侪,卡拉扬的音乐世界是不是空洞无物,自然是毋庸置评的,最好的办法,是去听一听卡拉扬。第一步,不妨去买一张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DVD看看,我每次看,都感动得落泪。 作为初入门者,如果要听全集,卡拉扬的1960s全集版本可以作为标准版本,尽管我个人认为它不是最好的,但是最具典范意义的现代立体声录音版本。我个人认为,听贝多芬,卡拉扬是无法绕开的。 对圣经之类的,只能做参考,关键是个人感受,但这里有个矛盾,就是没有买这个版本的时候很难对它形成一个概念和印象,等买到就不喜欢就比较麻烦,有时候是撞大运,有条件最好的方法当然能借到先听听再说 年轻一代真正听古典差不多都是从卡拉扬开始的,要真有人一张卡拉扬都不听那倒真是奇了 最初由 大饼 发表
对圣经之类的,只能做参考,关键是个人感受,但这里有个矛盾,就是没有买这个版本的时候很难对它形成一个概念和印象,等买到就不喜欢就比较麻烦,有时候是撞大运,有条件最好的方法当然能借到先听听再说 可以先买张D的听,觉得好再买原版,不过这样音质就没什么保证了 最初由 大饼 发表
对圣经之类的,只能做参考,关键是个人感受,但这里有个矛盾,就是没有买这个版本的时候很难对它形成一个概念和印象,等买到就不喜欢就比较麻烦,有时候是撞大运,有条件最好的方法当然能借到先听听再说
听音乐买唱片就是有这个矛盾,其实主要还是钱的问题,我们多数人都远非富足之人,如果没有YLJ,以正版唱片价格之高,如果不斟酌再三,有十拿九稳的把握,都会顾虑重重,况且一个月工资就算不吃不喝,能买几张正版唱片呢,而站在唱片店里,占有欲又油然而生,真个是欲壑难填,得陇望蜀。而YLJ货色不定,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以前在唱片店里买唱片,曾经见到有钱人买唱片,就在货架上指指戳戳:“拿这个……这个……那个……这个……”,然后一大摞CD交钱交货,抬脚走人,真是空有羡慕的份儿,回过头来还得趴在柜台上苦苦琢磨,手里的三套是拿掉哪套好呢? 而且听正版的cd除了钱的问题外,更是一种态度的问题 2000年初,在我每月只能拿到1000塊錢工資的時候買下了這一套D版的貝多芬交響樂全集,後來也在南京看到了富特溫格勒的套裝,只是當時版本意識不強,沒有買下。2001年到廣東去要飯,本以為到了音樂世界,哪知惠州這個廣東名城遠不是我想象的那樣,找個滿意的唱片店是在不容易,有個賣正版的店叫『發燒友』,但並沒有多少古典的。以下是我自己的一套貝九上面的文字,想必一定不是我一個人有這個版本。裡面有矛盾的地方:
卡拉扬作为一个取得惊人成功的录音艺术家成绩之一,就是他曾四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了贝多芬九大交响乐全集。第一次是在1961-1962。对于一个指挥家和一个乐团来讲,贝多芬的九大交响乐提供了一种永恒的挑战。因此,经过四分之一后,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想通过第四次演绎贝多芬九大交响乐,看看他们之间的配合到达何种新的状态,其结果是我们能够向大家提供卡拉扬四次演绎贝多芬九大中最精彩的一次:1975-1977版本(第四次演绎)。这套5CD套装绝对是音乐爱好者不可缺少的珍藏品。 贝头分,手里杂七杂八的有几部交响曲,问我不是白问~~ Viking版主的几段文字,真是清醒者的道白。 最初由 电视 发表
贝头分,手里杂七杂八的有几部交响曲,问我不是白问~~
我知道你一听古典就打盹的:D :D 自己也是非常喜歡。
從這張碟上看他是很慈祥、寬容的一個人。一點儿都看不出那個極強的個性。
記得一個洋同事說要給女友買一張DVD碟,要古典的,找我推薦。我幾乎沒猶豫就向他推薦卡拉揚指揮的1987新年音樂會。他聽了我的解釋後說:
『我就說「1987」他們知道麼?』
我告訴我沒問題,買這些碟的大都懂一些的,後來我看到卡拉揚指揮的DVD都會毫不猶豫地買下,最高興的是有一次看到5張,包括貝多芬交響樂一、二、三、四、五、柴四和德沃夏克的第九,後來因那個貝二、三(一張)無法讀取找他們換時才知道他們只進了我那一套,說不好賣。即便是那張無法讀取的碟我也沒捨得退。
今年年後就要離開廣東時去了深圳華強,買了10張左右,老闆說有D9的貝九,但要等1個多小時才能拿到貨,因有事沒能等,到現在還耿耿於懷。
現在我受理光是卡拉揚指揮的也有十多張了吧?
記得那本名聲不怎麼好的《CD聖經》上說如果只買一張古典DVD,一定非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莫屬,我想至少那張碟是非常值得擁有。
對了,在惠州時老闆向我推薦他們自己刻錄的柏林之聲的盤,要30大洋,至於是柏林之聲(他們叫波林之聲?),考慮到音質不會怎麼樣,就沒買。
哪天有機會去南京一定要多掏幾張DVD版的古典 我是这样的,都听,只要有闲钱,总要买来不同的版本,听听,总有收获,贝多芬我觉得卡拉秧指挥的绝对不能说没品位拉,但是我更喜欢伏特温格勒的风格,听到后者要比前者整整晚了5年。呵呵,菜鸟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