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录音比喻为照镜子(发烧随笔)
就我个人浅薄的录音知识来看,把录音比喻为照镜子比较容易理解,尽管不是太恰当的比喻。镜子总归是一个框,就像我们看电视的屏幕一样,它不可能做到录音现场一样大,也无此必要。两声道立体声的目标是记录并再现演出的舞台。这个舞台就照(记录)在这面镜子里。一般情况下,镜框的大小不要超过舞台最前面的最大主奏乐器的形体大小,比如辅助近场拾音的钢琴。这是因为镜框的大小由辅助咪的近场摆位决定。如果不设辅助咪,仅仅只用拾全场音的人头录音的立体声主咪,那么,根据主咪的性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这个镜框,也就是调节主咪与舞台的距离,让舞台更加深远。但这也有一个度,需要录音师根据具体情况反复调整,到自己感觉比较理想,尽量既深远又清晰。关于房间,正与两只音箱一样,理想的状态是房间消失,音箱消失,音箱后面就是舞台。但是,对于我们普通家居环境来讲,不可能做到纯粹理想的声学处理,所以,房间的影响只能尽量减少或者降低,让舞台尽量更真实更自然更清晰再现出来。
那么,对于“为什么播放的结果是,画面模糊,音场局促,质感不够,整体欠流畅”。还是要回到录音的原始面貌,以及音箱的摆法上来结合讲这个现象的原理。
当音箱的摆法是根据单点立体声录音的原理来摆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比喻的那个镜框,那么,这个摆位就只能符合单点立体声录音的“正确”还原。辅助咪与主咪以及录音场地实际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个镜框里图象具体内容的大小。
比如,在某一个相对比较小的酒吧里面的一个小舞台上的录音,无论主咪还是辅助咪,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舞台之间的距离不可能像在音乐厅和大剧院那样宽敞,或者调整到比较理想的位置,它们之间的距离必然是偏小的。这样导致这个镜框里的乐器之间所呈现出来的距离会更偏小,甚至有“拥挤”的感觉。这个听感是正确的,实际是录音场地的舞台上就是拥挤的,这不要惊讶。一个录音师一听就知道这是录音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它没有错。而如果是一个合成录音,它没有正确自然的音场舞台感,在这个镜框(音箱摆位)里,它的“拥挤”感将更加明显。这就是发烧友大多把两个音箱摆得很远的原因,以试图通过拉开音箱之间的距离而让“舞台变大”。这从单点立体声录音的根本原理上来讲是错误的。而当我们换另外一张在音乐厅或者大剧院的单点录音来播放时,前面的“拥挤”的感觉就不会有了,或者不那么明显了,这是因为录音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了,两只音箱后面再现的是一个相对“正确”的音乐厅或者大剧院的舞台演出(图象),从镜框开始扇型呈现。
录音时是扇型拾音,放音时是扇型回放。一来一回,都在这个镜框(两只音箱的间距)里。
看个人口味啦,很多人喜欢舞台在箱子和皇帝位之间的,这样也比较节省空间,箱子不用离后墙太远 本帖最后由 旋律胡 于 2014-10-29 13:17 编辑
实际上即使统统都是近场拾音,也仅仅是在两个音箱之间的平面上。而全场立体声咪的位置则是放音时听音者人耳的位置。这个与口味无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