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pkp 发表于 2014-6-28 19:53:08

建声大佬丰田泰久的作品-上交新音乐厅初评

本帖最后由 lkpkp 于 2014-6-28 20:38 编辑

上交新音乐厅将于今年9月正式运营,此厅声学由国际大热的建声大师丰田泰久设计,

昨天BYCHKOV在上交新厅排练,过去听了一会,由于新厅联通信号不好,刚好有事,怕漏接电话,听了20分钟就匆匆出去打电话了,
所以只能算一耳朵初评。
1200座的音乐厅一进来就觉得比较迷你小巧,开声很是惊艳的,坐在十几排的位置,依然拥有令人惊讶的质感和丰富得出奇的细节,(第二天在东艺走台,东艺这两点相比要弱不少)音色细微的变化有种能被轻易扑捉并放大的感觉,而且声像极其精准,各声部清晰得像摸得着似的,遗憾的是低频量感欠奉,整体音色清丽明亮,铜管些许扎耳,声音重心靠上,稍听久就点有些刮耳,令人略感惋惜。
不过新厅要煲,油漆味都没散透呢,更何况板材里的水分什么的都没干,开声觉得有缺点那是再再正常不过

总体和去年听的LA 迪斯尼音乐厅(声学同是丰田设计)风格相似。
最后,新厅的椅子太棒了!很舒服!



曾经是九段 发表于 2014-6-28 19:59:32

很喜欢这样的布局,效果实际声音如何就不清楚了。

faure 发表于 2014-6-28 20:16:00

晚上电视新闻也放了。
这个厅如果给个室内乐团(30来人的团),估计更适合。演演莫扎特,海顿的交响曲,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2233112233 发表于 2014-6-28 20:20:32

{:3_69:}顶

gq1220 发表于 2014-6-28 21:21:03

可惜我们这种山穷水恶的屌丝地方没有这么好的环境啊

kissnext 发表于 2014-6-28 21:48:59

设计费要千万吧

DynaxG 发表于 2014-6-30 13:56:42

这么说 鸟蛋压力山大了

花之歌 发表于 2014-9-13 20:43:03

我是找关于上交新厅的评价发现楼主的帖子才进到这里的,感谢楼主,这是我找到的第一个对上交新厅音质比较详细的评价,也是第一个来自乐迷听众的评价。不知你去听开幕音乐会没有,我没有上海乐迷的福分只有在电脑上看电视直播,从直播信号中感受到的音质效果很像在看东京三得利音乐厅演出视频时听到的那种效果,而那个厅也正是丰田泰久的名作之一,不仅演奏声,连观众掌声效果都很像,只是掌声的量感小了一些,这不奇怪因为它的观众容量比2000座的三得利小很多。

楼主所说低频量感稍欠,据我所知这是许多葡萄园式(也称山谷梯田式)结构的现代大厅的普遍现象,例如柏林爱乐大厅也有这个问题,与古典矩形大厅声音厚重的风格不同,而是清丽型的声音风格。但奇怪的是,同为丰田泰久设计的深圳音乐厅也是葡萄园结构,低频量感就不是不够而是过了头,有乐迷抱怨轰轰然的低频声压住了乐队声音,不知是何缘故。

另外,我在另一个音响论坛看到楼主同样内容的帖子,其中有些跟帖者说音乐厅越小声音越好,我认为那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那里现在不能注册而无法回帖,我就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对于室内乐厅来说,当然是小一点好,只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合理的扩散处理,有良好的声场均匀度;
保证足够的早期反射声(直达声后50ms或80ms以内的反射声)特别是充足的来自侧向的反射声;
有较短的初始时间延迟间隙,即第一次反射声(属于早期反射声)与直达声之间的间距,控制在20ms以内(这一点对音质很重要,对所有大小音乐厅的要求都一样,请注意不要和下面提到的混响时间搞混);
有合适的混响声(直达声后80ms以上的反射声),相对于交响乐要小一些,一般认为满场((坐满观众)中频混响时间最长不超过1.8s;
杜绝声聚焦以及有害反射如回声(不要和混响声搞混)等声学缺陷
等等
就可以获得较理想的音质效果,在有这样效果的不太大的厅里演奏室内乐是正合适的,不仅音质好,亲切感强,清晰度高,响度也足够。

但是对于交响乐来说就有些纠结了,因为交响乐演奏需要更长的混响时间才有理想效果,而增加了混响声势必也会提高音乐的响度,在这样音质效果优良的小厅里本来响度是正好的,但未了获得更强的混响声而必然提高的响度对交响乐来说就有点过分了,音量过大不仅会导致听感不适,还会影响清晰度,让听众感到乐队的层次不清,细节被淹没在过于庞大的音浪中。但是在这样的小厅里要维持正好的响度就不能达到交响乐所需的更好的混响声效果。就是说,对交响乐的演奏来说,在一个不够大的厅里很难同时获得充足的混响声与足够而不过分的响度,要建造这样一个交响乐厅难度是很大的。

而大一些的音乐厅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适当延长混响时间外,其他如对声场均匀度、早期反射声、侧向反射声、初始时间延迟间隙等决定音质效果的处理以及杜绝声聚焦、回声等声学缺陷方面都和以上要求一样要做好,所不同的只是因增加了混响声能而相对降低了早期声能(直达声和早期反射声)与后期声能(混响声)之比,音乐的亲切感和清晰度稍低(相对来说)而丰满度更高,但由于容积较大而不用担心会使响度过分,这样的效果才是最适合交响乐演奏的。但音乐厅容积也不能太大,太大了响度就会不足。

可见,音乐厅并非越小越好,但也不是越大越好。世界上公认的音质效果最佳的交响乐厅里,大部分的容座量在1600-2000座之间,典型的如维也纳金色大厅(1680座)、东京国立剧场城(TOC)音乐厅(1636座)。有些著名的较小规模的交响乐厅,就因为响度过高而被指美中不足,如柏林音乐厅(1507座,不是柏林爱乐大厅),而体量过大音质欠佳的最著名例子就是作为伦敦逍遥音乐节主场的皇家阿尔伯特大厅(6080座,含站席)。

这样看来,上交新厅的容量还是偏小了,才1200座,丰田泰久就表示过设计这样小规模的的交响乐厅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楼主看的是排练,也许是乐队没有完全放开声音还没有感到太响,在因天气原因而转移到上交新厅的那场夏季音乐会上,乐团放开了演奏,有记者评价说由于音量太大感觉声音缺少润泽,层次不清晰,只有在柔板乐段时才能听清高低音的层次,但是独奏的效果极佳,声音很丰满,在后排也能清晰地听到各种细节。

这正是我所担心的问题,不知是经济因素还是环境局限才计划建了个这么小的交响乐厅,哪怕再稍大一点也好啊,我认为应该给上交建一座1400座的演奏厅,虽然还是有点小,但根据政府的经济能力和上海的古典乐市场容量,以及已经有近2000座的东艺、近1800座的大剧院、1200多座的上海音乐厅的现状,再有一座容量介于上海音乐厅和大剧院之间规模的音乐厅是正合适的,能更好满足上海古典乐市场的需求,对丰田泰久来说,声学的难度也会小一些,最终设计出的音乐厅可能会有更理想的交响乐音质效果,但这现在只能是我的幻想了。不过也该知足了,比起国内其他地区,上海专为一乐团建造音乐厅这已经是大手笔了,不得不佩服上海决策层对艺术的重视,不得不羡慕上海的古典音乐氛围,上海的古典乐迷有理由感到自豪。现在上交新厅可能存在的交响乐响度过大等问题,相信可以通过指挥对乐团的调控来改善,因为即使音质再完美的演奏厅,对指挥、乐团和演奏家来说,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习惯的过程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对听众来说也是如此,也有一个对新厅的听感逐步适应的过程。我没有现场听过,对那个记者所说的感受也不敢完全认同,我想也有可能是有些人以前听惯了国内各种厅里的各种弱的声音,猛的听到国际声学大师设计出来的这种很强大的声音,而一下子适应不了,不一定是这座大厅容不下一个交响乐团的声音,也许是他的耳朵一下子容不下这样强大的声音,也有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需要以后相互磨合逐步适应并加以改善吧。楼主不觉得这个厅过响,可能也和楼主听过国外的音乐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声音有关。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国内的一些音乐厅。刚才说小厅演交响乐可能会响度偏大,这是指如丰田泰久这样的追求音质完美的设计者才会遇到的问题,对国内设计的许多音乐厅来说貌似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论大小,绝不用担心响度过头,恰恰相反,国内许多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声音各种弱,特别是响度不足。这么多年我所听过的国内各种厅,不论大小,从最早的改造前的1100多座的北京音乐厅,到后来的1800座的上海大剧院,再到近年的国大,都是同样的毛病,响度不足,清晰度也不够,亲切感也不强,室内乐和独奏弱,乐队虽然不弱了但也难有交响乐所应有的震撼效果,如果是坐在后排听感觉很不给力很不过瘾,欣赏效果大打折扣。其中的北京音乐厅容座量和上交新厅差不多,也是较小的一个厅,但是声音却非常弱,坐在楼上或两侧听感觉有点吃力(改造前的情况)。中山音乐堂我没去过,有声学专家给出的音质评价中响度一项也是”一般“,北京的三大厅里只有改造后的北京音乐厅在响度上获得的评价是”良好“,但也不是”优秀",也被指在二楼听室内乐还是稍弱,也就是说这个容座仅1000多一点的厅的声音还是不太响,在国外正常情况下这样大的厅应该是响的不行了。响度上最差评的是国大,为"一般,独奏显弱”,这和我在国大现场的听感相符。

最不应该的是本地的河南艺术中心的音乐厅,一个仅800座的小厅竟然响度也很一般,没有一点这种小规模厅所应有的那种声音特别亲切和特别响亮的感觉,独奏、独唱和室内乐偏弱,交响乐也就是刚刚好,不论坐在哪个位置都感受不到交响乐所应有的那种扑面而来、声浪汹涌澎湃的气势,坐在前排听虽然声音大了些但也不算响亮,而且因早期反射声和混响声都不足,声音干涩尖锐,倒是在后排有更多的早期反射声和混响声,声音也圆润好听多了,但是响度一般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了,听着不给力,而且觉得音乐的混响声还主要是在舞台周围产生的,缺乏音乐声在整个大厅飘荡的感觉,就是说来自大厅各个方向特别是侧向的反射声还是不足,这也是响度不足的主要原因。不论前后左右位置,声音的清晰度都很一般,听不到多少细节。所有这些问题,很难想象是在一个仅800座的小厅发生的。国外的音乐厅稍微小一点就响的不行,甚至维也纳金色大厅这样近1700座的大厅也是特别响,以至于许多到此巡演的乐团因为平时习惯了规模更大而声音小一点的大厅,刚到这里排练时还不太适应,需要调整自己的演奏方式降低声压才能在演出时获得更好的效果。再来看一下有2000座的琉森音乐节KKL大厅,有国内乐评人表示在二楼听都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强大声场和声压,相比之下,国内这些规模小很多的音乐厅难道不该感到汗颜吗?

国内一些音乐厅之所以有这些问题,我想主要是因为:
声学设计者自身水准有限
决策者过于注重外在形象而忽视内部使用功能,对声学重视不够,对声学设计和建设投入不足,不能聘请更高水准的声学设计者,或在建设中不能购买更符合声学要求的建筑装修材料而代之以更廉价而声学品质较差的材料
决策层次过多干扰了声学设计的实现,不仅建筑美学设计优先于声学设计,还有可能按照决策者个人意见而任意改变声学设计方案,致使厅堂结构违背了声学要求
等等
以上这些有的是声学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更多的则是声学设计以外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干扰造成的原因,导致国内一些音乐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合理的扩散和吸声处理造成早期反射声能不足,初始时间延迟间隙偏大(大于20ms),侧向反射声缺失,混响效果也欠佳,这一切导致的后果就是音乐的清晰度、亲切感、空间感、包围感、丰满度都不足,最要命的是响度不足,严重影响了听众的欣赏效果。总之在这样的厅里听音乐,感觉是各种弱各种不给力。

但由于国内听众大都没有机会听到音质更好的音乐厅的声音,没有比较,因而很容易误以为这种不用电声扩音的自然声演奏的声音就应该是是这样弱的,甚至以为没有扩音还能有这样的效果就是很不错的音响效果了,而根本不知道不用电声扩音只是对古典音乐自然声演奏的最基本要求,音乐厅能做到这一点只能说它具备了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它就丧失了作为以演古典乐为主的音乐厅的正常功能了。加上音乐厅普遍存在的清晰度和响度不足等问题,有人自然会得出厅越小声音越好的结论来。没错,对正常的声学设计来说厅太小就不好实现交响乐的最佳效果,但对于国内那些蹩脚的音乐厅来说,厅越小早期反射声不足、响度不够等毛病就越容易被掩盖,道理很简单,一个较小的厅,即使声学处理不合理造成反射声和响度不足,但因两侧墙的间距也较短肯定也能获得比声学处理同样不合理的较大厅更多一些的侧向反射声,又因为空间较小,声音在空气中的衰减也较少,响度肯定也要比大厅好一些。所以在那个音响论坛跟帖者所说的厅越小越好的情况其实适用于国内一些音质欠佳的音乐厅,而绝对不适用于丰田泰久这样追求音质完美者所设计的大厅。

必须承认,上海能真正以声学品质为核心并聘请国际声学大师来打造一座新的音乐厅,这的确是大手笔,难能可贵。可惜还是小了点,不仅限制了声学效果的更好发挥,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观众容量也将适应不了古典乐市场的发展。看一下规模和人口与上海比较接近的日本东京,2000座以上的专业音乐厅就有四个(大都会演艺音乐厅、上野公园文化会馆、文化村兰花音乐厅以及丰田泰久设计的三得利音乐厅),而且音质效果都不错,另外就是上面提到的1600多座的TOC音乐厅,更是被国际公认音质极佳,而这五个厅的上座率也都不低。还有一个新国立剧院歌剧院为1810座,主要演歌剧,音质也不错,上座率也良好。再看上海,目前演古典音乐的大型专业剧场有东艺音乐厅(1900多座)、上海音乐厅(1200多座)、上海大剧院大剧场(1700多座),以及这座新生的上交音乐厅交响乐厅(1200座),虽然在国内处于领先,但和和东京相比明显弱多了,而且其中除了上交新厅的音质获得很高评价但还有待于今后的检验,其他三个厅都有各自存在的音质问题。而从目前国内古典乐普及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上海的情况来看,我感觉总有一天上海的古典乐市场需求也会像今天的东京一样,那时就会意识到多一些容量较大、音质较好的音乐厅对上海的重要性了。但是就目前来看,上海已足以感到自豪了。

当然,近几年国内各地新建的大剧院和音乐厅越来越多,貌似对声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由丰田泰久参与设计的除了上交新厅,还有深圳音乐厅,而广州大剧院和西安音乐厅是另一位声学大师马歇尔参与设计的,只是这些厅我都还没听过。去年在苏州大剧院听郑明勋与法国广播爱乐,是目前为止我听过的音质效果最好的厅了,从中也感受到国内近年来在剧院建设中声学品质上的进步。我相信国内现在有很多厅的音质肯定要比我过去听过的那几个厅好,对今后国内剧院和音乐厅声学上的进步,我表示乐观。











schpeltor 发表于 2014-9-13 20:45:18

卧槽楼上好专业…………

faure 发表于 2014-9-13 21:46:04

维也纳,慕尼黑,巴黎几个大团全部演完,就基本上能有比较中肯的评价了。我已经定了圣马丁和佩拉西亚的那场,到时候感受下室内乐团在这里的表现。如果效果可以的话,明年再听一场编制稍大的马勒室内乐团的演出。
其实东艺的那个厅蛮好,不过要显出他的水准的,就得要有能量的团来演,前几年听的一场法兰克福的布鲁克纳,皇家音乐厅的勃拉姆斯就很不错。另外一场科隆合奏团的古乐,就听得让我没感觉。
另外:上音的贺绿汀的音乐厅也是一个声学条件很好的厅。就是气场不大,没什么大团去那。

花之歌 发表于 2014-9-13 22:08:32

我认为,响度过头也总比响度不足好,响度再过头,独奏和室内乐也不会响到哪去,反而会觉得更给力,而对于交响乐,则可以通过指挥和乐团对声音的控制来压低响度。而响度不足,你就是扯了劲的演奏也不行,对独奏和室内乐来说就更是悲剧了。所以,就算是上交新厅声音太响了,也不是大问题,我在上面提到的柏林音乐厅就是声音过响,但仍然是以音质好而著称的世界著名音乐厅之一

mute99 发表于 2014-9-13 22:15:24

下周末有个四重奏,虽不是大师演奏但是我喜欢的节目,准备去一下

花之歌 发表于 2014-9-13 23:00:06

faure 发表于 2014-9-13 2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维也纳,慕尼黑,巴黎几个大团全部演完,就基本上能有比较中肯的评价了。我已经定了圣马丁和佩拉西亚的那场 ...

上海我只去过上海大剧院,是建成后头两年还没有被丰田泰久调整过的,看的是国内团和歌手演的音乐会版波西米亚人。上海大剧院有调整混响时间的建声结构,那次显然是把混响声调到了最小,没有一点混响效果,完全是电影院式的那种声音,声音极其干涩沉闷,乐队因为有音罩的支持声音还是能传出来的,我坐在顶层能感受到乐队的声音在音罩的反射下从舞台扑面而来,乐队的声音完全仰仗于强大的音罩的支持,而大厅里很沉寂没有一点响应。人声就很弱了,因为大厅吸声量过大,独唱的声音音量太小,没有混响效果而显得很单薄,由于歌手所处位置为台口中间,不能明显得到音罩两侧和后墙的支持,声音局限在舞台前方而没有乐队声那种从舞台传过来的感觉。我想如果把混响时间调到最大值时声音肯定会好很多,后来经过丰田的调整后大剧院的音质还会更好吧。东艺没去过,听说是不错,虽然也被指有不少问题,至少在有上交新厅以前是上海最好的厅,也比北京的国大好很多,国大我听过,音质确实不理想

paraworld 发表于 2014-9-13 23:02:30

设计好的音乐厅是否应该确保中低价位的位置也和高价位的位置听到一样的声音质量 ?

上海的3家音乐厅 , 只要是高价位的位置, 个人觉得都是不错的,体现出现场的魅力 。 唯一的缺点就是费钱!

花之歌 发表于 2014-9-13 23:09:11

faure 发表于 2014-9-13 2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维也纳,慕尼黑,巴黎几个大团全部演完,就基本上能有比较中肯的评价了。我已经定了圣马丁和佩拉西亚的那场 ...

另外,上音的音乐厅太小了,大团肯定不愿意去。否则,九几年以色列爱乐第一次来上海就不会去市府礼堂了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建声大佬丰田泰久的作品-上交新音乐厅初评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