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之我的2013(1)
即使有LP,但仍然还是迷恋CD,原因无他:方便,即使音质偶尔会逊色LP,但综合比较,CD的极大便利性,仍是战败LP的最大原因。况且,很多的CD音质并不差,一点都不输于LP。 整个2013年,500张唱片入账,但真正喜欢的却不过二十分之一。很多的唱片,也是沽名钓誉,泛泛之作,即使有所谓的大师加入,水准也是平平。以我等木耳,评判虽有偏颇,但却不失天真。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自有我个人的评判。 以下的唱片,均是2013年出版发行的新碟。我所用器材:CD:Soulution 540前级:OCTAVE 500se后级:OCTAVE 130(双后级)喇叭:MartenDjango XL线材不表,个人认为作用不大,本人不是硬件派。整套系统偏纯净透明,但不乏厚重。 遴选CD标准是:1:录音好2:音乐演奏好当然封套设计出色一点会更好 以下我的推荐不分名次。陆续写吧,敬请期待,如果你也喜欢。 沙发上支持 乐之 2013之(二)不煽情的优雅
近十年听音乐,已经慢慢忽略一些充满着惊奇的所谓爆棚录音的唱片,感觉那些东西是为测试音响服务的,音乐性上很差,比如日本出版的一些低音贝斯的古典碟,初听,不错,再听,无味。这与喝茶有类似,初入者,超喜欢喝味浓的耐冲泡的,而随着茶龄增加,反而会越来越喜欢清香的,甚至不需要这个茶能给多少泡,5-6泡就很心满意足了。而这样的心态转换,实际上是要时间与人生经验来改变的。
这个唱片,最初吸引我,是因为皮尔斯,这个葡萄牙的女钢琴大师,虽然如今不是最红的大牌,但她的表现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水准,且录音也很谨慎,绝非那种给钱就录的主。还有一点,就是美艺三重奏的大提琴成员梅内塞斯——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有内涵的巴西大提琴家。我个人的感觉是,室内乐里的成员,与皮尔斯搭伴,一定错不了!皮尔斯之前搭伴的小提琴家是杜梅,也很和谐。
曲目包括舒伯特的《阿佩乔尼》,勃拉姆斯的《三首间奏曲》与《一号大提琴奏鸣曲》,外加巴赫的小曲《田园》与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算是锦上添花。这样的曲目,在英国的The Wigmore Hall的现场,一定会有很棒的观众到场,但就录音来听,皮尔斯与梅内塞斯的合作堪称默契。我想,之前,这两位的碰撞磨合未必会时间很长,但真正的LIVE却非常生动,这里面与他们高超的技艺是分不开的。试想一下,没有几次彩排的情形下,两个技术一般的人合作,怕是撑不下去这个场子。
其实这个唱片录音很自然,很宽松,皮尔斯与梅内塞斯的演奏,基本上没有多少煽情的成分,要知道,两人都有拉丁血统,而梅内塞斯的煽情也完全不成问题,但这个唱片,从头到尾,并无多少音响效果上的噱头,相反,内敛与优雅是这个现场最舒服的地方——当然,也有激情暗涌,只是有所压制,且这个压制恰到好处。如同泡一壶大禹岭,你说会给你多少的香气,未必,但那种隐约出现的高冷香,确实撩人。音乐好,好在哪里?好在一张唱片放进舱里就不想换碟,而是一直听下去;一壶茶好在哪里?好在从第一杯就感觉这就是我的茶,无论汤,叶,香,什么都感觉好。其实,碟子好在哪里,不用我一一说,耳朵一听就明白。茶好在哪里,也非语言忽悠出来的,汤一入口,什么都说明了。有些优雅是不要煽情就可以清晰感觉到的。说白了,这是一种境界,对于演奏者是,对于聆听者也是。 网上找到这张唱片了,去听听看 写的不错,多写写 继续!给唱片区添点人气! 乐之2013之3:油渣与马勒
1
油渣、马勒,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我这里,及了,且及的很。春节与我的记忆,最佳味道就是那种肥猪肉在柴火下渐渐萎缩而呈现出的猪油香,太多人闻到会说腻,但我却认为那是最美的享受之一。更别说黄橙橙的油渣所提供的视觉享受以及咀嚼在嘴里口齿溢香的极致味觉享受。不用掩饰,这与幼时家境贫寒有关。每逢快到年关,母亲总是督促父亲到集市上抓紧买些好的板油,一是为了补充家里炒菜的油,而是增加一些油渣,用来过年包饺子用。而猪肉,在我的印象里,春节的时候,吃的似乎并不多。饺子的馅,多是白菜。因为白菜是农村是最廉价的菜,但即使这个最廉价,城里人未必能买到最好的。最好的冬季白菜绝非城里人过冬前买到的那一大堆存放在储藏室里的,而是经过雪的洗礼之后,在土地的窖坑里埋着的。如果你要吃,你就推着土车,来到窖坑,用铁楸把积雪铲除,然后再去掉堆砌的土,最后才是白菜。这个时候的白菜,表层的叶已经冻了。把外层的冻伤的叶去除几层,里面就是标准的冬季大白菜。而这个叶,晶莹绿色,一点都没有冻伤。炒着吃,则会产生脆甜感;用来包饺子,则其菜的清香与肉渣的荤完美相容,再加上点粉条,那复合的口感,是鱼翅大餐所不能比美的。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说白菜不好吃。不是不好吃,而是没有吃到那个季节那个环境那个品种的白菜。白菜不经历霜冻,不成就其优质口感。与我们北方人吃香蕉一样,半生不熟的香蕉运过来,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原产地熟好的香蕉口感好。来到今日,还有多少人喜欢油渣呢?即使如我,却也是多半犹豫——身体有些不允许。这是我认为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而对于家境不错的妻,似乎对油渣的感触就不会那么深,但也不会拒绝它的到来。所以,每年春节时候粉条白菜油渣的饺子还是会包一些。儿子似乎对油渣极感兴趣,理由只有一个:太香了这玩意!说到油渣,不能不提猪油——猪油是这个地球上我所吃到的最香的油!那种优质板油炼制后的猪油,冷却后细腻白嫩。而一旦热锅里融化,洋溢出的香,能极大增强食欲。鲁菜其实多半离不开猪油,比如大名鼎鼎的葱烧海参。中国饭店里的大餐,如果做到最佳口感,那非猪油不办事。在泰城,大多的水饺馆会提供萝卜肉渣的水饺——但很遗憾,都是用最劣质的猪油渣。所以,我极少在饭店里点这个水饺。好吃放心,还是自己在家里动手搞。
2
油渣好,但不能常吃。这是一个两难,既爱又恨。马勒也如此。马勒的东西,说白了,我听这么久,也还是刚到门槛,别说进人家的大门。因为很深刻的东西也听不出,瞎听,胡听,一知半解地听。但就是喜欢听。马勒的东西,对于很多的人来讲,都是一种困惑——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大编制?我入门马勒,是他的第三交响曲。第一个乐章就33分钟!这对于别人,基本能一个交响曲就结束了。而且,马勒还要搞5个乐章!所以,每次听马勒,我都需要找个大空,否则听不完。最后索性听到哪一个乐章算哪一个乐章,下次接着听。马三,我用了半个月才算听完。听马勒的东西,是有些前提的,比如你要有一套像样的落地喇叭。马勒的东西,场面大,小喇叭根本搞不动,只有大喇叭才真正体现马勒音乐的力量。有人说弄一书架听马勒也被感动地五体投地。我说这多半是忽悠,不可信。马勒这个人,其实一生都在迷惘与憧憬中摇摆。这个咱就不多说了。也说不出什么很深刻的道道来。但我认为,如果你35岁了,就应该尝试去听一下马勒。马勒会告诉你很多人生的不可制止的压抑与幸福。他有大把的对死亡、伤感、离开、希望……的解读。这个不同于贝多芬,不同于柴可夫斯基,不同于布鲁克纳(布鲁克纳也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二,之一是马勒)。今年马勒的唱片新录音也收了不少。这个说几张吧。
之一是LINN出版Benjamin Zander 的马二,当然,是SACD的格式发行的。我感觉,整体感觉还是比较内敛了一些——相比较比起布列兹与MTT的版本。
对了,截止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马勒版本是布列兹指挥的那套,无论录音还是演绎,都无可挑剔,但遗憾的就是没有SACD版本。
还有一张是Ivan Fischer率领的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的马五,仍然是SACD的格式,也很不错——似乎马勒的系列他们快要录完了。
其实2013年MTT率领的洛杉矶也出了全套的包子SACD版本的马勒——录音品质真不错。
可以说,如果单纯从录音上说,MTT的这个版本是无与伦比的。但MTT的马三,却不如布列兹的过瘾。布列兹是与当今第一天团维也纳爱乐合作的——这个乐队的全面性是要比洛杉矶稍高一点点的,比如第一乐章里大鼓敲击。还有,布列兹的严谨冷静以及录音的透明,都给唱片增彩不少。
拜读楼主好文。 楼主写得不错。等下文。皮雷斯和梅内塞斯那张,正准备入呢。评述得很到位。 :victory: 写得不错,能提供唱片编号以供寻找购买吗? 期待后续!!! mtt是旧金山。。 洛杉矶是杜达梅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