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calee 发表于 2014-3-18 12:08:53

一套器材能安心听三年以上的烧友确实不多
喜欢白总的营养文

zhzh0000 发表于 2014-3-18 12:30:03

最近一百年,中国人喜欢折腾。过去两千年,中国人不喜欢折腾。一些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很敏锐、很有趣,但或许还不是“一个民族的天性”。

当今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折腾呢?因为他们对现有的非常不满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满意、对自己的思辨逻辑不满意、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这种基本的不满意,就逼着人们去寻找更好的。因为没有评价标准,就变成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折腾”、不安分(安于什么分呢?)的心态。当今中国人,表面上看去,就是比较浮躁、肤浅一些。

说到原因,最核心的就是,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以为解决当时困境的最轻松的路径就是逃跑。他们不能坚韧地、充满耐心地分析当时的社会困难,寻求长远的、也许是艰难的解决方案,不能面对自己的责任,而是轻率地把责任推到“传统文化”的身上,叫了孔子来做替罪羊。他们还因对西方文化了解太少、太浅,对“西化”的进程想象得过于简单、过于轻松。所以,喜欢折腾,首先来自于5.4人的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对民族国家不负责任。这种轻率、这种肤浅、这种不负责任,在这一百年中国的知识分子中非常普遍。比如,大家都轻率地以为:简化汉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基本误解。几十年来,却没有一个知识分子从文字学考察这件事情,都是在人云亦云地谈论简化汉字的政治意义。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无脑,由此可见一斑。

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传统文化之后,就必须反对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批评得越厉害,自己的责任就越小。一个文化首先是一个价值体系。丧失了既有的价值体系,就想通过全盘西化把西方的价值体系直接移植过来。结果发现,在西方茁壮成长的种子,移植到中国来根本就活不了(这个,本来是烧饼都知道的事情)。结果就是:没了价值体系,没了道德信念,没了基本标准。没标准就没有奖惩体系,没有上进的道路,没有心灵的归宿,没有基本安全感。当今中国的一切困难,都来自于没有价值体系。只要中国人不能在新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价值体系,困难就不会解决,折腾就不能停止。

看见洋人的东西不好使,又急急忙忙去祭“国学”的法宝,强行炮制“核心价值”,同样是肤浅不负责任的行为。回到古代中国去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建筑在社会的基本共识之上。如果这个社会还没有沉淀出一个共识,那就还要慢慢来。心急吃不下热包子。烧饼也是这样看的:)

jinmu 发表于 2014-3-18 12:30:46

本帖最后由 jinmu 于 2014-3-18 12:57 编辑

中国历史上建筑被拆来拆去也是常有的事,现代人做的事情和以前一个样,自己盖起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文化”。

汉文化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侵略者(也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即使踏平此地,也要宣扬被侵略者的文化。

中国文明强大到即使以前的建筑大部分拆光也没什么影响。欧洲的文化艺术依赖建筑以及美术,拆了就没了。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14-3-20 10:18:18

    白版以建筑领域举例得出“中国人爱折腾”的结论似乎不妥,至少不够全面。纵观东西方建筑艺术发展史,反而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更倾向采取于一种革命式的演进方式,从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拜占庭、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不断演进。后者一旦形成风尚(有些是地区性的),往往对前者形成否定。而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则是以继承、包容为主线的大一统模式,历史地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变化很小,共性特征突出,不是很折腾。
    可是,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反而少呢?其中一个原因,前面已经有人说过了,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比较而言,石比土木更易保存,符合力学原理的结构更易长久保存。
是不是中国古人不善于用石材呢?不是,长城可以证明这一点。背后的原因,要到文化内核中寻找。一是中国古人认为木属阳,石属阴,人的居所要守阳避阴,故少用石材。二是中国古人的哲学理念中渗透着“万事有始必有终”、“易为常道、守恒为虚”的观念,不追求建筑可长存,而西方建筑师的态度往往相反,例如宗教的发展推动着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很多宗教建筑的初衷就是留存于万世,因为宗教精神永恒。(这一点上,西方建筑观念确实属于不折腾)
    还有什么原因致使中国古建筑保存困难呢?要展开讲,数万字也说不尽。比如中国古建筑的核心特点是“群”,布局上与绘画艺术相同,属于散点透视,而西方建筑注重个体,属于焦点透视。个体的保存相对容易,而群的保存难度要大很多(占用土地面积过大)。又如中国古文化虽然不断集成、融合,却在近代遭到了一次总的否定,一次几乎是毁灭性的推倒重建,导致我们至今在许多领域(包括建筑领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真是邯郸学步。这次否定,也波及了建筑领域。如果只是在器物层面、或者制度层面作否定,那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也许还会延续,可惜的是涉及到了文化精神的核心,近代中国人不再继续古典建筑的重建,建筑艺术就此出现了断层,散点透视、曲轴对称、木柱抗震等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优秀理念被遗憾的丢弃了。至今,我们的城市还只是现代建筑实验场,乔治阿玛尼来到上海时表示只欣赏上海美术馆,并对上海建筑风格的杂乱、城市面貌的不统一表示遗憾,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建筑的悲剧。
    白版的文章让我想起自己在欧洲游历的那段时间,看到屹立百年千年的西方建筑,确实容易生出白版那样的感慨。可是从更大的格局着眼,东西方建筑艺术各有其折腾、或者不折腾的地方。
    行文至此,我开始厌恶自己以上的文字,叔本华说:“只有片面才能深刻。”还是白版的文章过瘾些,中庸的文字生命力不强,权当作白版之“反”,期待有人来“合”。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4-3-20 10:34:12

再折腾一套箱子俺就安心了 :)

liubaba123 发表于 2014-3-20 12:30:10

我正在折腾一套有独立书房听音室的房子。。。我都感觉自己蛋疼。。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4-3-20 12:36:37

liubaba123 发表于 2014-3-20 12: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正在折腾一套有独立书房听音室的房子。。。我都感觉自己蛋疼。。

独立书房听音室的房子我已经折腾好了就等小白把箱子送的我家了

:lol:lol:lol

liubaba123 发表于 2014-3-20 12:45:38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4-3-20 12: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独立书房听音室的房子我已经折腾好了就等小白把箱子送的我家了
我设备都到位了,等房子接房。我们正好相反,反正都折腾。

你要记得拉专线哦,亲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4-3-20 12:52:38

liubaba123 发表于 2014-3-20 12: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设备都到位了,等房子接房。我们正好相反,反正都折腾。

你要记得拉专线哦,亲
亲   

拉了专线 英国的PRYSMIAN pirelli倍耐力6平方线JPS墙插

liubaba123 发表于 2014-3-20 12:54:19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4-3-20 12: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亲   

拉了专线 英国的PRYSMIAN pirelli倍耐力6平方线JPS墙插

{:3_58:}所噶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4-3-20 13:11:46

liubaba123 发表于 2014-3-20 1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噶

米西米西{:3_88:}

pppcat 发表于 2014-3-21 11:32:58

我想是咱们没那么多传统势力影响,而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难免显得急躁一点。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14-3-21 11:55:14

其实白版的立意是劝大家不必太折腾器材,享受音乐要紧。从他的立场说出这样的话,是很不容易的,也是白版为人的体现。在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之间走钢丝,白版始终走得平衡,也是这种厚道的方式,才能经营出这个生态不错的环境。希望白版继续保持平衡,因为对您而言,完全偏向任何一面都是危险的。

205hw 发表于 2014-3-21 23:16:47

zhzh0000 发表于 2014-3-18 12: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最近一百年,中国人喜欢折腾。过去两千年,中国人不喜欢折腾。一些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很敏锐、很有趣,但 ...

说得相当好哦,学习了。

clarvioson 发表于 2014-3-21 23:17:34

真心折腾。。除了几个经典自留货以外还真没什么耳机或者器材在手上超过3年的。。。路过-_-b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折腾是中国人的天性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