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第一交响曲
大家好!我又来了~这部#c小调交响曲前后花了我1个多月的时间,从1月初写到2月初,我刻意写得比较慢,因为我发现我以前的作品由于写得过快导致部分段落以艺术的眼光去看显得粗糙,一部真正好的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应该是精雕细琢的。
言归正传,我先花些时间下谈谈我在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我在12月除了写了些不严肃的视频配乐之外就没怎么写东西,我主要花了一些时间较为认真地研究学习了布八、布九,这两部作品无疑是在我现有认知范围内的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品(当然布九的不完整是小小的遗憾),我为布鲁克纳作品的深沉与宏伟深深叹服。
在12月我还粗略研究了几部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窥探了一些他的思想与写作习惯与手法并运用到了这部交响曲中,所以你可能隐隐会听到一些肖的痕迹在里面。
在12月我也提高了自己的制作技术,我之前对于混音除了一些名词外基本一窍不通,不过在经过了一些突击性的自学后,虽然实际运用还差些,不过我现在对于混音技术的各种概念与原理已经基本清楚,在这部交响曲的制作中并无太多体现(古典音乐本身更偏向原汁原味,不宜过多后期制作),但是例如音响效果的平衡,乐器间的频率分离与分布等思想直接影响了我实际的写作过程。
在12月我终于更新了宿主软件,我现在用的是sonar x3,虽然x3还是有很多小bug,但比之前的x1好上太多,我的写作也变得有效率得多。同时我购买并试用了许多最新的用于交响乐的软音源,最终发现还是白金管弦最强大,一想到这套软音源差不多已经有了10年历史,但是很多现在的软音源使用的理念它竟然也有(比如xfade),而很多现在软音源没有的东西它也有,这真是一套伟大的软音源,我之前其实没有用好它,所以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还有说句题外话,国内网络上的音乐软件制作及软音源使用的教程与资料很多都是错误的甚至是误导性的,所以如果你有志于自学通过软件制作音乐或者类似编曲什么的,直接看软件的manual或者看国外的视频教程是会学的更扎实的。
在一切准备因素就绪后,我就开始写作了。
我把整部交响曲献给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给我的支持就没有这部交响曲。同时还要感谢日新月异的电脑及软件,没有电脑也就没有这部交响曲(至少没有这个尚能一听的“版本”)。
这部交响曲仍然采用双管制: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松管;
铜管部分:4把圆号,2把小号,3把长号,1把大号;
打击乐部分:主要是定音鼓,最后一个乐章用到钹;
弦乐的位置摆放是第一小提琴组在左前,第二小提琴组在右前,中提左中,大提右中,低音提琴在最右。
总体来说这不是一部讨好听众耳朵(主要对于刚入门的爱好者来说)的作品,可能需要反复听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我将从结构及表达的情感层面详细解释下第一乐章,同时我会尽量避免用到作曲里的专业术语和技术,不过大家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解读,这其实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我以下的说明只不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便于理解的效果。
整个第一乐章我有一层含义是向布鲁克纳致敬,与一般交响曲的开场不同,这个引子极为不起眼,甚至很简单就被人忽略,这就和布鲁克纳这个人的外貌给人的第一感觉一样,机械、木讷、呆板,但是中提琴声部突兀地上下游弋实际上已经将第一乐章的主要表情透露了些许出来——“隐忍”——这是我给布鲁克纳的总结。(同时接下来贯穿整个第一乐章的还有一个明显的表情——“讽刺”——特别是在展开部里面,这是整个第一乐章中最突出的两个表情符号,这两种表情不常出现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里。)
在弦乐与管乐机械地互相攀升后综合爆发出了一个不谐和的声音——这是整部交响曲发出的第一次的“嘲讽”之声——同时也预示着引子的结束与呈示部的正式开始。
由大及低音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同样极为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粗陋,没有什么美感,但是这个节奏型是很有特点的,同时这个主题及节奏在整个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里不间断地以各种形式变化出现,所以大家如果抓住这个节奏型的话,会更方便去聆听这个乐章。接着的一段是布鲁克纳风格的体现,弦乐tremolo突然加强,和声的走向到现在起才逐渐清晰起来,前面一直在各调性间游弋的音乐似乎终于找到了方向,全曲的小高潮第一次来临,实际上这个高潮的主题构成异常简单,仅仅就是分解三和弦,在结构的地位上说它也仅是第一主题的一个映衬性主题,由圆号奏出。但是这个映衬性主题太霸道了,一出现就把第一主题死死压在了下面,第一主题反而成了它的陪衬,这个映衬主题实际上代表着——“命运”——这个沉重或者说被用烂的字眼。接着第一主题再次出现并发生了一些改变,展现出了它内在的温暖委婉的一面,,经过一段半音上升的铺陈之后命运的主题(这段映衬性主题我在后文都称其为命运的主题)以更加不可抵挡的气势扑面而来,最后以定音鼓滚奏作为第一主题呈示的结束。
在一个类似弦乐五重奏的安详段落后第二(副部)主题在属大调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是一段极其美妙的长笛与单簧管的配合,这个主题就像是隐藏在布鲁克纳笨拙外表下的高贵人格,是真、是善、是美,这个主题不紧不慢地经过了几次不同的呈示后整个呈示部终于来到了尾声,在一段很长却饶有趣味的铺陈后,命运的主题再次出现,在又一个被命运接管的段落里,命运却已经不再像前两次那样显得庄严,相反却有了类似愤怒、急切的人类情感因素掺杂在了里面,以三音为结束且之后以定音鼓与小提琴trem的结合作为过渡——这种很离奇的组合与方式结束了呈示部,同时开启了展开部。
完全可以把展开部看成是一首谐谑曲,展开部的前半段有肖斯塔科维奇的那种幽默讽刺的影子,展开的主题仅第一主题,各个乐器轮番作为主奏对第一主题加以变化出现,而每一小段的耗时又很短,不同的管乐器不停地鸣唱,给人目不暇接之感,之后由圆号与小号主奏的展开段落像是两个滑稽的小丑依次登场,给整个第一乐章增添了一种异样的气氛,在这段末尾,小号一下子严肃起来并由此引出了命运主题在展开部的出现,但这次由长号主奏的命运段落却又一次不显得那么威严而神圣,而第一次,第一主题缩短后的变形紧接在了命运主题后由各弦乐声部依次展现,而不再是被死死压在命运主题响起时的低音声部了,然后还是这个本十分粗陋的第一主题,却在展开部后段展现出了富有童趣与纯真可爱的一面,圆号与低音提琴的pizzi相得益彰,双簧管很好地承接了这种感觉并在宁静祥和中展开部结束。
在展开部与再现部之间有非常大段的布鲁克纳式的铺陈连接段,有非常细腻丰满的和声与配器,所以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反增添了更多的紧张与期待,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再现部从引子开始完整再现,命运的映衬主题又一次由圆号奏响,不过这一次第一主题终于“勇敢地”承接在命运主题后且在全奏下由小号冲破而出——并第一次变换到了大调——虽然听上去依然这么奇怪、粗陋甚至滑稽,但是这一次它毫不顾忌,无所畏惧,在定音鼓的伴奏下铿锵有力,最后经大提琴由第一小提琴坚定有力地收尾,这就是这个第一主题呈现给我们的最后一面——真诚与勇敢,“隐忍”到了最后它终于在离开前爆发了一次,摆脱了命运对它的束缚,升华到了崇高,没错这个第一主题实际上就是我对布鲁克纳、更是对我自己的写照。
第二主题在回归#C大调后再现了,这次是双簧管与巴松的配合,依然充满了温暖与抚慰,在第二主题过后第一乐章进入尾声。
整个尾声是第一乐章的结束,却可以看成这部交响曲的开始,粗陋却又崇高的第一主题已经一去不复返,留下了什么?拷问般的全奏突如其来地爆发出来,这一声声的爆发是对于我们自己良心的质问,生在这个社会与环境里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应该抱有如何的理想?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又能得到什么?这是第一乐章末尾一股脑抛给我们所有人的问题,但是第一乐章行将结束,已经无法给出任何答案,而就在我们低头思考时,命运的主题又再一次以不可阻挡之势降临,在命运的交织中,在一声声对于人心的拷问下,第一乐章结束,而整部交响曲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好了,我的第一乐章的解说完了,我暂时不去解释内容同样丰富的二、三、四乐章,不过我可以透露一点,面对第一乐章最后的质问我将我的解答隐藏在了之后的各乐章里,所以如果你能够花一些时间认真地听完这部作品,我想你绝对不会后悔花了这些时间,或许你会发现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说不定。
最后还是要再次提醒下大家,这部交响曲的这个版本完全由电脑“演奏”,在演奏与听感层面尤其是细节上与高素质乐团的演奏与录音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你听到的这个版本可能只发挥了这部交响曲真正实力的百分之三十都不到。
请点击链接收听,我四个乐章合在一起了,大家只用忍受一次广告就可以了~
#c小调第一交响曲 楼主又来了~加油加油!不方便上网,以后有机会再聆听
来自: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Android客户端 忘了说一句了,请记得把音量调到你能承受的最大响度:) 支持,希望你坚持下去! 待我认真听了之后再予评论 貌似没什么人听嘛,自己最后顶一下,这部交响曲比我第一次发在这里的那部b小调交响曲在各方面都要好上太多太多了,可惜可惜 给大神先致敬一下: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