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发表于 2013-9-10 17:54:42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9-10 20:21 编辑
我晚上有空和大家分享一张Pleyel的唱片,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张,曲目包括两首四乐章的交响曲、一首交响协奏曲(小提琴、钢琴和乐队)。德国CPO录制出版,音质非常好(CPO录制中小编制水平很高),乐队是瑞士的苏黎世室内乐队,2000年录制于瑞士。大家可以特别关注那首交响协奏曲,我很喜欢。
链接: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45527461&uk=1176385835
http://cps-static.rovicorp.com/3/JPG_500/MI0001/058/MI0001058392.jpg?partner=allrovi.com
小白
发表于 2013-9-10 18:20:39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9-10 18:31 编辑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0/Salle-Pleyel-P1000321.jpg/741px-Salle-Pleyel-P1000321.jpg
关于Pleyel,还有两点必须指出,也是这位作曲家给世界做出的贡献。一个是Pleyel还投资开办过一个钢琴厂,其产品是直立式钢琴(Upright Piano),在使用其产品的钢琴家里,最著名的是肖邦。这家钢琴公司至今仍存在,仍以Pleyel的名字命名。第二点是Pleyel还在巴黎造了一个音乐厅,并以他的姓氏命名,叫Salle Pleyel。这个音乐厅后来成为巴黎最著名的表演场所之一,不仅有古典音乐,还有爵士乐上演。肖邦就在这里举办过他的首场巴黎独奏会。今天,这里是巴黎交响乐团的大本营。
GhostK
发表于 2013-9-10 18:48:39
今天下午看到白版文章还把Rosetti的八首交响曲翻出来听了一遍。
yukuai11
发表于 2013-9-10 19:06:23
一张好的唱片不因为是冷门曲目就没有价值,一张不好的唱片不因为是冷门曲目就有价值。
同样,一张不好的唱片不因为是热门曲目就有价值,一张好的唱片不因为是热门曲目就没有价值。
冷门曲目如果作品本身有才气,又演录俱佳,当然大家欢迎。如果是为了挖掘而挖掘则没有什么意思。(做研究资料除外)
举两个例子,Hanssler出过一个巴赫全集,Hyperion出过一个李斯特全集,作曲家不冷,很多曲目无疑是冷的。这两个全集里面的CD有谁听过很多张呢?
Boluosof1
发表于 2013-9-11 02:04:49
本帖最后由 Boluosof1 于 2013-9-11 03:11 编辑
yukuai11 发表于 2013-9-10 1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张好的唱片不因为是冷门曲目就没有价值,一张不好的唱片不因为是冷门曲目就有价值。
同样,一张不好的唱 ...
沒有反對你的意思,我稍稍離題一下,但願不影響白版分享。
——————————————————
衆所周知,大廠更“國際化”,選曲卻一直比小廠保守,是因爲它們只錄精品嗎?我看不是。Hyperion 的英國宮廷樂,HM的法國曲目 等等都有可觀之處,我是認爲,這些小廠不一定都有通暢的國際發行渠道,既然它們做本國曲目有人買有人聽,它就很可能是值得聆聽的“歐洲”古典的一部分。我們當然可以認爲Hungaroton 錄匈牙利是爲了挖掘本國作曲家提升自尊心……只是,我們對歐洲古典的理解,真的就那麼信賴國際廠使勁錄的“精品”。以至於不知名的作曲家只能“理性選擇”掉?
網路這麼大,古典樂迷還不至於小廠出版從沒有人嚐鮮吧。白版這個帖子,不就是嚐鮮報告麼,所以大膽一點啦,怕什麼。
有人怕買到坑錄音,我還怕走寶呢。可能是我聽民族音樂多一些,從來不愁作品、錄音太多。說到走寶,幾年前有一個Joyce Hatto,錄了一堆鋼琴,被網路論壇發掘以後一下子竄紅了,在各大英語樂評上面好評不斷……什麼「幾乎不為人知的最偉大鋼琴家」什麼「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可是呢?我們單說她被揭穿的李斯特,是BIS錄製的匈牙利鋼琴家Simon Laszlo 減速加EQ 製成的。
一個平庸鋼琴家的老公,眼光就足以把衆多不知名鋼琴家放在一起,智能攪拌一下變成最偉大(連飛利浦最偉大鋼琴家系列的前製作人Tom Deacon都上當,他聽了日本人Matsuzawa的肖邦,說『毫無表情,懶散沒骨架,爛死了』,後來JH老公原封不動抓了以後改JH的名號,速度沒改動,他卻說『天了嚕,肖邦的音樂在她指下妙不可言……』然後逐個分析妙處)可見多少不知名的好演繹當年統統走寶了(我們要感謝JH被網路發掘麼?)……演繹能走寶,作品能走寶,所以有人願意幫着探路(白版的音樂素養總有耳濡目染吧!),說“這個不知名錄音我聽着好!” 我們不應該感謝才對嘛。
拿大全集舉例我覺得不是很好。資歷老的樂迷(我可不是)都知道黃金時代的古典出版沒有這麼多大全集的,固然大全集坑率大於單張,可是大廠反覆出版的“精品曲目”各種錄音,坑率真的比不知名作曲家曲目單個錄音低嘛?
——————————————————
不好意思說多了……
brainless
发表于 2013-9-11 02:15:25
Boluosof1
发表于 2013-9-11 03:41:08
本帖最后由 Boluosof1 于 2013-9-11 04:28 编辑
聽歐美流行音樂的人當中,有只聽大師精選集的嗎?流行音樂之所以是活的音樂,就在於聽衆可以聽billboard 最新上榜新歌,可以通過聽老歌瞭解流行樂發展理路,可以去聽各種前衛先鋒現場和歌手近距離交流……整個大環境是一體的、一脈相承的自黑人音樂而來的傳統
古典樂發展史上,有沒有聽衆挑食到除了“有出名的資本”的名家精選集別的都不要聽的?事實上沒有錄音的時候大多數歐洲人生活在一脈相承的古典樂傳統中,聽的還是當時的新曲子啊
大廠是自傲於他們推廣了一套營養高的混合果汁、濃縮肉湯,自以爲把最精華的古典遺產 都普及給沒有生活在歐洲的世界各國人的,可是——只喝濃縮果汁沒吃過水果能行嗎?貝多芬兼收並蓄革新了他當時的傳統,所以今天的樂迷只要聽他一人,他的身前身後就嘩啦啦的全掌握了?我換個比方,中華書局已經出了最經典古籍的好版本,別的書局不去出版別的古籍,還盯着中華書局的書目使勁出普及版、紀念版、中華文化必備版、家庭收藏黃金版。這麼多歷史長河裏面的最精華書都爭先恐後地普及給了廣大羣衆,我們有把握說,讀了精華書,當代漢語讀者對這片土地曾經的歷史的理解,比宋代一個只知道宋代以前的事情的普通人,還要深刻全面嗎?——不要忘了今天的社會已經經歷了鉅變,有濃縮古籍肉湯就可以吃回來了?
我周圍不乏對中國菜有興趣的老美,如果他們說:中國菜博大精深,我只要吃八大菜系的名菜就可以了!你們會不會暗自好笑?實際上一個八大菜系名菜沒有吃遍,只泛泛吃了家常菜的普通中國人,都『可以』比吃遍名菜的老美更懂中國菜的微妙之處,這叫文化傳統啊!如果你是老美,你會怎麼進修?更好笑的是,其實大多數聲稱喜愛中國菜的老美,只是喜愛宮保雞丁和麻婆豆腐而已,喜歡了就盯着這倆吃,宮保雞丁和麻婆豆腐不就是人人都要聽的大俗曲目如貝交嗎?這個廚子做的宮保雞丁,那個廚子做的麻婆豆腐,詮釋都不一樣呢!哪有那麼多偉大的名作要聽個死去活來?
我們的飯館如果只做超級名菜,新菜不開發,老菜賤價打包賣,會不會死?小廠錄家常菜,錄新菜,錄被遺忘的配方,反倒是古典活着的證明
yukuai11
发表于 2013-9-11 06:49:21
八大菜系名菜“吃遍”,至少一两百道吧。我本布衣蔬食,寻常人家,不太出入饭店,肯定是及不上这种老饕的。中华书局丛书读遍,佛契道典,四书五经,二十五史,小说笔记无数。宋朝一般人连两汉的文章都读不太懂,更别说先秦或者一些讲内明修正的书了,肯定是及不上这种通家的。
本来听音乐就像吃东西一样,游遍天下美景,尝遍天下美食。或者随时令,随兴致,择不同的菜上桌,很逍遥自在的一件事。如果每天从早吃到晚把肠胃吃坏了,舌头吃的麻痹了,一定要选一些以前没有吃过的刺激一下,是不是有些不健康呢?古人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现在读起来说的就是发烧友。音乐听的腻味,碟片多的放不下。{:soso_e113:}
小白
发表于 2013-9-11 07:53:43
说到大全集的问题,我顺便提一下我个人一直是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大全集”的。不管是演奏家的大全集还是作曲家的大全集,都不喜欢。不喜欢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再伟大的作曲家或演奏家也不可能做到曲曲皆精,所以大全集肯定是良莠并存的,100%如此。当然大全集摆在唱片架子上会很好看,但从欣赏角度看,我更愿意case by case地挑选好的、摒除不好的。
Boluosof1
发表于 2013-9-11 08:14:33
yukuai11 发表于 2013-9-11 06: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八大菜系名菜“吃遍”,至少一两百道吧。我本布衣蔬食,寻常人家,不太出入饭店,肯定是及不上这种老饕的。 ...
吃飯吃成老饕,讀書讀成通家,有的時候是『書面』上的功夫而已。比如今天的漢語言學者,對先秦文獻的熟悉度,是高於中古佛教文獻的,爲什麼更老的反而更熟悉?因爲先秦人的語言、生活、文化是被書面詳細記錄下來的,而中古俗文化並沒有書面上的這番禮遇。同樣地,古樂運動當中更早的音樂傳統我們反而更知道怎樣『本真』的去演……(古樂運動不就是我們古文運動的音樂翻版嘛)
問題在於,歷史本來就有很多俗的家常菜,這些俗的東西如果被書面上的,只看名菜的忽視滯固住,我們便無法真切的知道古人的思想、生活與音樂。只吃山珍海味的皇上,是不知道民間的饅頭的,所以我說現代人不比宋人有優勢的,他畢竟知道一些後代沒有『上書面』的東西。
吃不知名的作曲家刺激麼?有時候反而清淡些啊,讓熟悉了精品的樂友不知所措呢。把他們從『書面』救活,復原歷史上豐富的音樂世界不挺好。我們只知道名牌作曲家從民謠取材,得了很多很多周圍音樂環境的浸染,結果聽不到……不憋屈嘛?
我喜愛一些做古樂的小廠,因爲他們出版的東西實在比大廠廣很多啦,除了標準曲目古樂版還有各種不知名古代作曲家,現代樂,爵士,民謠,香頌,阿拉伯音樂……怎麼會聽膩呢?聽大包子才會膩……悄悄的說句,我一直覺得古樂更清淡更保護聽力的……
Boluosof1
发表于 2013-9-11 09:09:29
yukuai11 兄,這個論壇不能回覆點評的,我還沒有聽完白版分享的Pleyel的唱片,就灌水了三篇回覆,這……
我覺得以古文運動理解古樂運動很簡單啊,古文運動能告訴我們先秦文字的真實面貌嘛,不一定啊,但是,師承也不能啊
yukuai11
发表于 2013-9-11 13:06:53
本帖最后由 yukuai11 于 2013-9-11 13:08 编辑
以前看到过一种说法,就是古典主义时期算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个低潮。就作品的复杂程度而言可能确实是这样的。每个时代的人总有点老子天下第一的狂妄,所以之前流行的音乐迅速陨落,新的作曲家崛起很正常。流行乐坛不也一样吗?
古典交响曲说“严肃”不如后来的,说“休闲“不如之前的,实在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cralane
发表于 2013-9-11 20:26:42
仔细听了两遍这张唱片,感觉pleyel的实力还是蛮强的。可惜处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年代,名气不能留芳千古也是没办法的。这里面的交响协奏曲,也就是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固然十分出色,有意思的是莫扎特也写过一首类似的作品。也是为小提琴和钢琴而做的协奏曲,但同样并不出名(Midori和埃什巴赫在sony录过这个曲目的唱片)。这种形式似乎之后就很少有作曲家写了。
brainless
发表于 2013-9-12 00:15:14
silenthunter
发表于 2013-9-12 00:48:43
小白 发表于 2013-9-10 18: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于Pleyel,还有两点必须指出,也是这位作曲家给世界做出的贡献。一个是Pleyel还投资开办过一个钢琴厂 ...
salle pleyel的常客路过表示支持一下。也很惭愧,pleyel的作品一首都没听过,以后有机会再去买点唱片来听听,碰到演出的可能性怕是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