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uai11 发表于 2013-6-5 15:08:22

一个无聊的抓轨实验

本帖最后由 yukuai11 于 2013-6-5 15:09 编辑

在这个人人分享资源的时代,面对唱片公司的惨淡,音乐的消费者,难免心怀愧疚。所以如果有机会,我就会买唱片当礼物赠送别人,既算是一种推广,也算是一种补偿。以前也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藏碟,再加上音轨播放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CD机是主力。随着硬盘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各种后CD时代音源不断出现并完善,已经不想自己留实体碟。因为实体的东西终归要变旧变坏,音轨却可以不断拷贝。而且LP有炒豆声、CD会跳碟,播放音轨反而是最让人安心的形式。

抓轨对听感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今天做了一件比较无聊的事情,从dg官网上下了一张碟,又从电驴上下了同一张碟。将音轨整合,单数曲目为官网下载,双数曲目为网友自抓。大家有兴趣可以比较一下。唱片内容为沙汉姆的《魔鬼颤音》,从封面到内容都是恶搞以前阿卡多的著名发骚碟。压缩包里有dg自己的封套图片,和网友自己扫面的封套。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023849725&uk=2231671480

fkeufss 发表于 2013-6-5 16:37:20

将音轨整合,单数曲目为官网下载,双数曲目为网友自抓。

没明白什么意思,我下下来了,只有一个flac文件,里面有13条音轨,每个都不一样啊!请问这是DG的 还是verycd的呢?

yukuai11 发表于 2013-6-5 19:54:20

本帖最后由 yukuai11 于 2013-6-5 20:01 编辑

是的,每一轨都不一样,单数的音轨来自dg,双数的音轨来自verycd,合起来是整张CD的内容。

曲目不同,琴是同一把,大家听听看有没有抓轨的影响。这样安排是为了趣味,一首曲子听来听去太无聊。

aiheadphoneclub 发表于 2013-6-5 21:20:06

不同的曲子如何比较

lance006 发表于 2013-6-5 21:30:28

不同设备做出的当然不一样

fkeufss 发表于 2013-6-5 23:11:11

yukuai11 发表于 2013-6-5 19: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的,每一轨都不一样,单数的音轨来自dg,双数的音轨来自verycd,合起来是整张CD的内容。

曲目不同,琴 ...

这样的比较意义太小了吧,一个人拉两个不同的曲子,音色可能还不一样呢

mc鲁迅 发表于 2013-6-6 02:13:42

现在了还纠结抓轨就太无聊了
更何况官网的还不一定是抓轨呢

yukuai11 发表于 2013-6-6 05:50:38

本帖最后由 yukuai11 于 2013-6-6 05:51 编辑

lance006 发表于 2013-6-5 21: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同设备做出的当然不一样
抓轨是一门学问,光驱型号、避震、供电、用的软件对结果都有影响,原盘片的质量更为重要。

DG贩卖的音轨如何获取,无从得知,但是无疑提供了一个标准。之前有坛友发帖称官网下载的结果好于自己精心抓轨很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大家应该可以从我上传的文件当中听出官网的东西好在哪里。

音乐虚拟化是大势所趋,下载省去了物流环节的很多麻烦,如果能把握好这个转变的话,古典厂牌或许还能多活几年。DG官网已经可以下到数以百计的DG、前Philips、Decca唱片了,不能下载的话翻翻目录也挺有意思。

http://www.deutschegrammophon.co ... &IN_XXSERIES=ORGNLS
这是可以搜到的所谓“大禾花”系列。



aiheadphoneclub 发表于 2013-6-6 09:36:20

官网应该不会是抓轨的吧

yukuai11 发表于 2013-6-6 10:45:05

本帖最后由 yukuai11 于 2013-6-6 11:05 编辑

来谈谈自己的听感,官网的背景要黑一点,结像更小、更清晰立体。所以粗听verycd音轨的小提琴更柔,其实是模糊的关系。这种差别和运行cmp以后pc声音的变化相似,初听不太明显,时间长了就比较容易分辨。我认为官网的声音是更好的。

我还比较了另一张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的布八,差别更为明显,官网的音轨下弦乐组和管乐组质感都更真实,光驱抓轨的相比有一股塑料味。

yukuai11 发表于 2013-6-6 10:53:58

本帖最后由 yukuai11 于 2013-6-6 10:58 编辑

数字一样声音不同的现象已经有很多人接受了。这里想再举一个例子:
101010
101010

CD由于存储形态借助显微镜肉眼可见,这种差异理解起来很容易。至于内存、硬盘里面数据的存在形态,我缺乏足够底层的认识。而且这种差异为什么在文件拷贝和网络传输之后还能一直保持下去我就更不清楚了。抓轨像是一个未解之谜,而且随着去CD化的推进,这类问题与发烧友越来越相关。如果有人和数字音频处理的软件、硬件厂商有联系的话,问厂家应该可以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抓轨软件编写的时候有什么地方是要注意的。

zsudicky 发表于 2013-6-6 11:29:29

官网如果还抓轨那就太没意思了,应该是母带直接数码化出来的。

yukuai11 发表于 2013-6-6 14:34:46

借这个帖子顺便说说我对于盲听的看法。

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光靠心理暗示就可以治疗疾病的话,还吃药干嘛?同样的,如果光靠心理暗示就可以改善听感,还花钱买贵价的东西干嘛?

为什么要花钱呢?第一种原因是对于固有系统不满意;第二种原因是对于某件制品念念不忘。商家和其他玩家的话不可尽信,但是一篇听感是不是纯粹胡说八道,看多了自然心中有数。器材买来是为了修补原有系统的弊病或者纯粹赏玩的,盲听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然的聆听状态。在盲听的时候精神状态比较紧张,而且反复切换没有给系统足够的磨合时间,光凭短时间的盲听也无法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一件新东西买了是打算用几年的(好吧,至少几个月),而不是几分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男人选择妻子和嫖娼的标准一定不同,怎么能插几下就下结论呢?

最后我想说说缘分,一个人出生的时代、地理位置,个人的性格、阅历和他听的器材都有很大的关系。即使两个人看过同样的测评,做过同样的试听,花差不多的钱,搭出的系统也会有很大差别。到底为什么听音乐呢?除了一时的愉悦放松,如果能开阔眼界,拓宽胸怀就更好了。除此以外,无智亦无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无聊的抓轨实验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