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os 发表于 2013-1-17 13:58:09

转一篇文章:历史录音杂感

在我认识的爱乐朋友当中,大部份可分为两个阵营,一方偏爱听历史灵音,另一方则对现代新录音情有独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阵营经常是互相排斥的,可以说是一个颇有趣的现象。由于我对历史录音与新录音都有一定涉猎,所以会经常和这些爱乐朋友交流各自的观点。这种交流不但令人体会到思维的碰撞所带来的乐趣,更可检点自己的思路,继而进一步审视音乐、录音工业与艺术鉴赏之间的关系,这对每一个音乐爱好者都是有益的。
    首先要确立一个概念,那就是到底什么是历史录音?怎样才算历史录普?有人认为应该是以录音技术为分界,即所有立体声以前的录音都属历史录音,但这样的划分显然不够全面,因为很多古典乐坛的前辈大师的艺术生命都延续到立体声时代,他们留下了一大批演录俱佳的录音棚录音与现场录音,譬如DG发行的Westminster系列,全是老一代大师的艺术纪录,但大部份都是立体声的,同样的我们还可以举出Orfeo、Praga等专门发行现场录音的厂牌,它们也大都是立体声的录音。我绝对相信大部分喜爱历史录音的乐迷都宁可把它们归入老录音的一类,尽管从时间上看它们并不老。因为在这些乐迷心目中,能够成为“历史”的艺术,不是从技术操作的层面来确立的。历史录音是一个永不再来的艺术黄金时代所留下的声音记录,代表这个时代的无疑是海菲兹、克莱斯勒、科尔托、富特文格勒、卡鲁索……这样一些名字,它们大多属于单声道时代,但像切里比达奇这样活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大师,他所留下的慕尼黑的现代录音有着与任何优秀的历史录音同样的艺术价值,大概不会有人将它们与当今的柴利、海廷克一类的艺术家的现代录音归为一类,尽管它们都是立体声。但是,为了清楚地分析关于历史录音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就必须设立一个明确的概念。其实几乎所有不喜欢或非议历史录音的乐迷都不会否认那个时代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一切争论的焦点都源于记录方式与再现手段—录音技术。所以在这里不得不将历史录音与现代录音定位在一九五四年这个分界点,这一年富特文格勒去世而立体声录音技术被发明,至少这之前的录音都应该算老录音或历史录音。

   那些不喜欢历史录音的乐迷坚持认为,78转与单声道录音根本不能真正反映老一辈大师们艺术的真实面貌,他们认为这些声音的记录方式只是为后世留下了资料文献,也就是说只有文献价值而没有艺术价值。这个论点的焦点在于录音载体对艺术的反映,不得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某些年代久远的录音的确令人遗憾地出现了失真的现像,即使经过现代修补,仍然难以尽如人意,这对于演奏艺术的真实性无疑有损害,我们也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录音不客观,不真实。但话又说回来,世界上有绝对的客观与绝对的真实吗?其实任何事物,只要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感知的,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即佛家所说的“因缘和合”,世上本没有一种物质(包括声音)能够独立地超然存在。我们听到的某名家、名乐团所发出的带有一定风格标致性的发音,也是多个环节综合的结果,首先是人通过他的器官去演奏他的乐器,出来的声音经过他所在环境的反射(如果是在音乐会现场的话声音就会因不同音乐厅的不同声学条件而产生不同的质感),才传入我们的耳中。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产生变异,我们听到的声音都会不同。而在唱片录音中,这个问题变得更复杂了,经过了录音场地反射的声音又在录音室里进行后期加工与混音,然后制成唱片。当我们在家里用自己的音响去听它的时候,不免要受到不同的音响设备与听音环境的影响.那么,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还有多少真实性与客观性呢?我们明白早期那些以原始的技术录出来的声音是失真的,却经常忽略用现代录音技术录出来的“完美”的声音其实是另一种失真,是录音师经过调音台的各种装置调控出来的结果。

   以我本人大量聆听历史录音的经验,历史录音之中受技术问题影响较大的是交响乐与大型乐队合奏的录音,没有了宽广的空间感,所有的声部感觉是被压挤在一起,的确是很多历史录音的缺陷。我听过不少二三十年代的交响乐录音的名版,除了能听出演奏的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外,就没有更多细节的东西了。四十年代的录音有一部份音效仍然令人失望,但也有不少是颇为出色的。这里有一个因素不容忽略,那就是将这些老唱片翻制成CD的公司,这类专门翻制老唱片的唱片公司多如牛毛,由于所用母带来源不同,翻制的设备优劣的差异以及唱片监制、录音师(翻制的操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个人修养的高低等因素,同一个录音在不同厂牌的出品中会呈现千差万别的不同音效。以富特文格勒战时的一批录音为例,DG、Music&Aits、Tahra、Melodia等公司都出过录音,DG的翻制由于是采用二手母带,声音质感模糊不清。而Melodia采用原始母带翻制的唱片在效果上就优胜多了,任何人只要听过都不会否认。所以,在评价历史录音时,是不能简单笼统地下结论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演奏的场地音响条件好,录音水平好(当时条件的标准),而翻制的水平也好的话,四十年代的交响乐录音都可以较理想地反映音乐演奏的真实面貌。比起二三十年代的同类录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到了五十年代,单声道录音技术已经发展到最成熟的时期,距立体声也只有一步之遥,这个时期的一些优质的录音与立体声相比较已无太大差别。如果说三四十年代由于声音的缺陷,令我们在听一些像马勒、理察·斯特劳斯等多声部、多线条的作品感觉有点遗憾的话,那么在五十年代的录音当中这种遗憾基本上已不存在。如果仍然执着于单声道与立体声这样僵化的概念,结果很可能是与优秀、伟大的艺术擦身而过,那么损失当然是乐迷自己的。其实,立体声时期也有很多交响音乐的录音在效果上不尽如人意,而且更奇怪的是,一些录得不好的现代录音对演奏原貌的歪曲与损害会比老录音更大,这是我不止一次发现到的。

   不妨再谈谈器乐独奏。以前从杂志上看到某乐评人的说法,认为本世纪初的原始录音对演奏大师发音的捕捉与再现比现代录音更加真实传神。当时由于聆乐时间尚短,老录音也没听过几个,所以不以为然。今天,当我自己已收藏了大批科尔托、克莱斯勒、梅纽茵、卡萨尔斯、罗森塔尔、拉赫玛尼诺夫、莫伊塞维奇……等等大师级独奏家的老录音之后,却不得不承认那位乐评人的话是对的。试想上世纪初的录音技术应该是很粗劣的,可是从这些录音中所听出来的声音却是如斯的异彩纷呈,以小提琴家为例,像克莱斯勒的温馨浪漫、梅纽茵的浓郁热情、蒂博的飘逸秀气、海菲兹的流光溢彩,这些大师的发音所体现出的最具个人风格的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细微差异,在早期原声录音及快转、慢转唱片时期的单声道录音中都反映得异常清晰,这是连很多项尖的录音工程技术人员都无法解释的现象。反过来听当今的一些名小提琴家的录音,感觉从声音上并无太大差别,都是那种“镀铬”(郑延益语)式的声音,毫无个性可言,这难道完全是演奏者发音的问题吗?钢琴的录音同样存在这种情况,现代钢琴录音由于过份追求清晰,经常采取过于靠近音源的拾音方式,这样录出来的声音使人感到像坐在钢琴边听演奏,声音没有了正常的传送距离,完全不能反映出演奏者触键与踏板运用的真实效果。这样的现代录音体现出的客观性甚至还比不上那些带着炒豆般背景噪音的原声录音。从技术上看,老录音捕捉单件乐器并没有多大的信息损失,这从音效的反映上完全可以判断出来。而号称高保真的现代录音在声音信息的捕捉与再现上竟然不及几十年前的录音技术,乍一听令人难以置信。我有两张“珍珠”公出的钢琴大师罗森塔尔二十年代的录音,那种五光十色的钢琴音色在任何一张新录音里都没有听到过。固然罗森塔尔是以音色称雄于他的时代,那么难道现今的钢琴家们在音色造诣上比前人退步了吗?不然的话就只能认为是现代录音技术还不如老录音好,这似乎更不合情理了,可事实又偏偏如此。除了对发音的捕捉之外,老录音比新录音较优胜的一点是对器乐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有较真实的反映。在老录音的时代,由于还没有剪接技术,演奏家必须像现场演奏一样专注,一样地全情投入。这也是很多老录音听上气韵特别生动流畅、富有音乐的灵性的原因。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录音剪接的技术也越来越高,任何乐曲都可以经过千百次的剪接拼成,演奏者可以今天录几小节、明天录几小节、任何瑕疵都可以用录音技术弥补,于是到最后我们从唱片上听到的是完美无缺,辉煌灿烂的演奏。但这种经精心制作的音乐罐头对听众的欺骗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我们习惯陶醉于这种假像罢了。几年前,当一位颇有名气的小提琴家到北京演出时,令很多资深乐评人大跌眼镜。他们之前根据她的唱片认定她是一位极其优秀的演奏家,可一听现场才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真是教训深刻。人类的某些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结果,实在很有反思的必要。那些只听现代录音的人是否也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呢?

   当我们暂且放下对历史录音的纯技术问题的争论,绕过一些人为设置的概念而直接审视它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价值的话,那么无论怎么去估计它们的意义都不过份。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一个永不再来的艺术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天才与大师简直数之不尽,他们对音乐深刻的理解与极富个性与创意的解读绝非今天那些死守乐谱标记的艺匠式音乐家可比。当我们随着录音进入富特文格勒、克纳佩茨布什的精神境界并为之心醉神迷,当代的平凡之辈做出来的音乐便再也难入法眼。有人说某些人听历史录音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怀旧感,这从某个角度看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怀旧?是因为旧的时代确有某些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历史录音为现代人与那个时代的大师驾起一座超越时空的桥梁,透过这个媒介,我们可以与大师的精神世界进行交流。当然,只能透过录音贴近那个时代是一种遗憾,但对于生不逢时的我辈来说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从录音工业的角度看,历史录音所代表的商业价值也是巨大的。众所周知,古典音乐唱片近年来一直很不景气,很多新录音刚上市就遭到滑铁卢,一些颇有名气的艺人的唱片往往也只能卖到几千张,最多也勉强达到上万张。在这种形势下,不断发行再版经典的历史录音成了众多唱片公司的救命稻草。与此同时,很多专门翻制历史录音的小厂牌应运而生,一时间历史录音成了古典音乐唱片业最耀眼的亮点。不能想像如果没有历史录音作支撑,各大古典唱片公司如何能够继续经营,哪怕是惨淡经营!如此看来,历史录音在艺术上与商业上都是柳暗花明!

    当一个乐迷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聆乐经验之后,接触历史录音是迟早的事。如果仅仅因为某些时代的局限所造成的缺陷而执意抗拒之无疑是不明智的,这对提高自己的修养与鉴赏能力毫无益处。因为这样你错过的不是某几张唱片,而是对一整个时代进行了解、涉猎的机会,正所谓.‘一叶障目”莫过于斯。只要我们摆正心态,用理智去分析、去筛选,去芜存精,就能从中得到许多的乐趣和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何乐而不为?

                                 文/张靖腾

[ 本帖最后由 ramos 于 2013-1-17 14:35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13-1-17 14:12:07

大多数乐迷还是新老录音都接触、兼收并蓄的。历史录音可以听,但也没有什么可特别神化的。演绎的好坏还是case by case的事情,不能根据新老来一概而论。还有,我觉得50-60年代,即所谓模拟录音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演绎好、录音也好的东西,也许是声音和演绎两者平衡得最好的。

xld10 发表于 2013-1-17 14:31:49

"我觉得50-60年代,即所谓模拟录音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演绎好、录音也好的东西,也许是声音和演绎两者平衡得最好的。"
***
这个我非常赞同。
现在只剩下优异的录音质量了。

Phase 发表于 2013-1-17 15:08:09

我经常听网络电台/youtube的历史录音合集,然后再查看说明,记下钢琴家的名字,维基/看乐评,这个过程比买碟有趣多了....

ramos 发表于 2013-1-17 15:16:57

原帖由 Phase 于 2013-1-17 15:0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经常听网络电台/youtube的历史录音合集,然后再查看说明,记下钢琴家的名字,维基/看乐评,这个过程比买碟有趣多了....
不全啊,现在发现最后还是得买碟……

fay 发表于 2013-1-17 16:30:07

容易得到的不被珍惜:)
现在PHILIPS的碟子不也很多人抢收比他录音好比他封面漂亮演绎的好的版本也不是没有好归好主要还是找不到的缘故。
数十年后没人玩这些了没人出片了才是最好玩的    哈哈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3-1-17 17:29:12

张靖腾博客里的文章写的很好,经历有点可惜的一个人。

Augustos 发表于 2013-1-17 17:58:23

原帖由 Phase 于 2013-1-17 15:0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经常听网络电台/youtube的历史录音合集,然后再查看说明,记下钢琴家的名字,维基/看乐评,这个过程比买碟有趣多了....

真爱乐人啊,佩服佩服!

entree 发表于 2013-1-17 18:41:29

我应该不是历史录音的爱好者,只是有选择的听听而已,而且也基本听一些1950-1956年的录音。
在这时间段之前听的也就是拉赫演奏拉赫、克莱斯勒演奏克莱斯勒而已:handshake

那时唱片没有普及,战乱也多,人们听音乐的途径基本是现场音乐会或广播,有幸到现场的乐评家会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狂吹一番,使一些水平一般的演奏家也成了后人追逐的神!
我的一些朋友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收到的录音,演绎的根本就不对口味,非常失望!当然大师还是大师,称作大师总是有原因的,至少是准公认的,当然大师也不是什么作品都适合!还有就是音乐演绎的评判标准也是因人而异,所以......

顺便贴一张巴托克的小宇宙的MONO录音,说极品、权威都行!:lol :victory:

yzfpc 发表于 2013-1-17 18:55:34

学习好文章!历史录音是巨大宝库!

ramos 发表于 2013-1-17 19:13:18

原帖由 entree 于 2013-1-17 18:4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应该不是历史录音的爱好者,只是有选择的听听而已,而且也基本听一些1950-1956年的录音。
在这时间段之前听的也就是拉赫演奏拉赫、克莱斯勒演奏克莱斯勒而已:handshake

那时唱片没有普及,战乱也多,人们听音 ...
历史录音就好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肯定是有好有坏,但是从道理上来说,如果能够跨越几十年的风霜还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好东西的几率比现在出的未经年月考验的新东西还是要高的。当然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

M_Furtwangler 发表于 2013-1-18 02:38:02

我觉得要特殊情况特殊说吧,像马勒我就觉得除了门格尔贝格之外的MONO的实在是难以接受
但是命运这首,立体声里除了Kegel的东京现场还真是没听到几个好的,都太“刺激”了,缺少救赎感

apeflacwo 发表于 2015-6-23 12:49:47

战火年代中西南联大培养除了大批科技精英,同样的,今天和平年代的西欧演奏家,在水平和审美上,远不如动荡年代中的那一批老人,这个事真是做到东西方暗合了。刚才给你推荐了谢林和海布勒的莫扎特小钢奏全集,现在给你推荐个老德国风范的录音版本,施耐德哈恩搭配卡尔希曼的莫扎特小钢奏全集,那种老德国风范的干脆历练,在今天的德国演奏家身上也见不到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一篇文章:历史录音杂感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