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的感受
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作曲家一生经历感受的写照。柴科夫斯基生活的晚年,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此时的柴科夫斯基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一生总结性的作品。
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主人公好像呼吸到了家乡的空气,听到了妈妈的声音。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主人公好像在回忆过去的辛酸与甜蜜。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不屈不挠抗争。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在无法抚慰的绝望中,主人公终于投向死亡的怀抱,音乐也在葬礼般的气氛中静静结束。
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指挥《第六交响曲》首演后九天,在午饭时饮用了一杯未煮沸的水。这一鲁莽的举动(也许故意如此)的后果是患了霍乱,数日后就去世。他死后葬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格林卡、鲍罗廷和穆索尔斯基墓旁,人们演出《悲怆交响曲》来纪念他。 一切皆有定数
宿命论 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 沙皇躺着也中枪。再血腥也没法和列宁斯大林比啊。 感谢分享 故意喝生水自杀,这也脑子太复杂了。 老柴的天鹅之歌,嗨, 顶,很喜欢柴六 柴六很好听,多听要抑郁:lol 终曲的尾声听着感觉看不到希望 表示听不了这曲子,很消沉压抑 很消沉压抑 正在听:) 消沉压抑吗?听听第三乐章就不这么说来。 第四乐章也不能说是抑郁,应该是知道自己之宿命后和命运之神的"握手和解"。一切归于平淡,生与死"一笑泯恩仇"。 YY可以,但不要太过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