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乐章的魅力
昨晚偶尔胡思乱想,忽然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在我比较喜欢的交响曲里,哪些单独的乐章给我最印象深刻?结果大致脑海里扫了一遍,发觉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特别喜爱的乐章,几乎都是慢乐章——贝3的慢乐章、贝6的慢乐章、贝9的慢乐章、勃1的慢乐章、勃3的慢乐章、布3、布4、布7、布8的慢乐章、马4的慢乐章、马5的小柔板、马9的慢乐章、德9的慢乐章、柴1的慢乐章、柴5的慢乐章,等等。仅举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几个。交响曲的快乐章里我特别喜欢的还真不多,而且即便是我喜欢的“非慢乐章”,也一般是速度并不怎么快的。比如萧5的第一乐章、布7的第一乐章,等等,这些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但都并不是“快乐章”,基本速度都不快,甚至是偏慢的。舒伯特的“未完成”甚至两个乐章都是慢乐章,而我都很喜欢。真正的典型的快板乐章,我特别喜欢的居然屈指可数:举例来说我特别钟爱的莫扎特41的末乐章是个典型的快板乐章,其他如舒曼“春天”的第一乐章、贝七的第一乐章,也是我喜欢的快乐章。但,这样的情况不多。
不知是我比较特别,还是大家有类似的感受。可以谈谈。
是慢乐章特别有魅力吗?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8-13 10:58 编辑 ] 一般来说,慢乐章就是交响乐和协奏曲里最有深度,最能引起共鸣的乐章。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初听一首作品更容易被快速的乐章吸引,只有慢慢听,或者到了某个年纪才能被慢乐章吸引。毕竟激情过后,还是慢乐章来的长久。就像最著名的莫扎特40,第二乐章就远比第一乐章有意境。
不过很多交响乐我也喜欢第一乐章,比如贝7,贝9,舒曼第1,舒伯特的很多等等。
慢乐章好像在协奏曲里体现得更明显,几乎所有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都最感人。每次听勃拉姆斯小协和第一钢协的第二乐章,总能让我放下手里的工作,进入到某种沉思和冥想的状态。同样的还有巴赫的几首小协。
[ 本帖最后由 cralane 于 2012-8-12 21:59 编辑 ] 巴赫的2首小邪是很典型的,1、3就是快速、热闹、但没啥特别听头的,2一出来,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 喜欢的慢乐章很多很多,一些柔美之极的旋律很能打动人!:)
例如,有一次听到了Hans-Martin Linde吹奏Vivaldi的竖笛协奏曲RV443的慢乐章,硬是听了一个多小时才罢手!因为那曲子的氛围感觉就像浩瀚的宇宙一样,显得特别的空灵~~,后来又找来DECCA的W.Bennett的版本,同样令人折服!:handshake :Q
听慢乐章需要一种心境!:Q :Q 还有典型的拉威尔钢协的第二乐章,单独听实在跟喧闹爵士风格的1,3乐章感觉不到啥关系。有些现代的协奏曲第二乐章不那么深情款款的,但是也有一种特殊的意境,比如肖第一小协的第三乐章和巴托克第一钢协的第二乐章。 布8的慢乐章很好,还有我特别喜欢切利的安魂曲就是因为它超慢……贝9的慢乐章也很好。
还有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也是,萧邦1,2钢协,拉赫2,3钢协的慢乐章都非常好听 原帖由 cralane 于 2012-8-12 22:09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还有典型的拉威尔钢协的第二乐章,单独听实在跟喧闹爵士风格的1,3乐章感觉不到啥关系。有些现代的协奏曲第二乐章不那么深情款款的,但是也有一种特殊的意境,比如肖第一小协的第三乐章和巴托克第一钢协的第二乐章。
巴托克钢协的慢乐章特别有意思,有一种深夜走在树林中的神秘夜曲感。:) 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有一特大俗——Elvira Madigan :lol 马九第四乐章是慢乐章(adagio)啊,马勒说交响曲里的慢乐章是比较崇高的,所以才放在最末一个乐章。
一下子能想出来的喜欢的慢乐章:
贝九交mov3
勃三交mov2,勃二钢mov3
舒九交mov2德九交mov2
布七交mov2,布八交mov3,布九交mov3
马四交mov3,马六交mov2,马九交mov4,马十交mov5
肖五交mov3,肖二钢mov2,肖一小mov3
拉威尔G钢mov2
拉赫二交mov3,拉赫二钢mov2
我觉得写慢乐章是需要内力的,所以许多作曲家晚年才能写出好的慢乐章,所以布鲁克纳和马勒的内力实在是有够强大。指挥 也一样,指挥得又慢又好是需要内力的,所以切利的内力实在是有够强大。
[ 本帖最后由 standalone 于 2012-8-12 22:34 编辑 ] 对于个人而言,满乐章的旋律一般比较容易较快接受,当然有很多作品的慢乐章非常喜欢。像布交5、6、7、8,马交4、5,勃交1、4,柴交1、4、5、manfred等等,实在数不胜数。但是除了慢乐章以外,同时还非常喜欢许多慢乐章以外的allegro甚至是presto的乐章,像勃1的最后乐章,布5、8的最后乐章,柴4的最后乐章,马2、5的第一乐章等等,它们的美体现在了复杂的织体、结构等等多方面,在思想深度上也不逞多让,让人觉得更耐听。慢乐章能让人自然沉浸下来放慢心绪,但是非慢乐章同样有其魅力,前提是你对它足够熟悉,熟悉到把旋律和结构烂熟于心,剩下的是留给自己的思考空间,相比慢乐章带来更多的旋律素材,更复杂的结构,应该说这些乐章的魅力更高。 我也注意过这个问题,很多慢乐章都很迷人,可称全曲的灵魂所在。个人最喜欢的包括贝多芬“大公”三重奏、“克鲁采”奏鸣曲、“热情”奏鸣曲、Hammerklavier、皇帝钢协的慢乐章,还有不太受重视的莫扎特第9钢协的慢乐章,静谧而又深邃。 白版说的这些慢乐章都很喜欢
感觉慢乐章最能体现作曲家功力 哇咔咔,卡爷表示同感~于是出了张碟叫adagio~ 我也特别喜欢慢乐章,小白说的这些,我都喜欢,除了马勒,现在还听不进去。
其实不光交响乐、协奏曲,独奏作品如钢琴奏鸣曲,贝多芬、舒伯特的晚期,我也偏爱慢乐章多一些。不过贝多芬的奏鸣曲,更注重结构的平衡,情绪表达够了,或者来段赋格,或者慢乐章立即结束,有时会让我个人感觉情绪宣泄不够。舒伯特则不同,会沉溺在慢乐章里,各种奇妙的调性、色调转换,真的如“天堂般的长度”;但是整个作品,有时会头重脚轻,他的整体结构,尤其是快板,我个人窃以为,远不如贝多芬。 “慢乐章特别有魅力”这个现象,我个人认为在交响曲里是最突出的。器乐协奏曲里,有魅力的快乐章会多一些。因为器乐协奏曲更多独奏乐器的炫技成分,在快乐章里,这种独奏乐器的炫技,往往要通过比较快的速度来表现,所以器乐协奏曲的快乐章往往也很有吸引力,给人深刻印象。对我来说,在喜欢的器乐协奏曲里,以单独乐章而论,喜欢的快乐章、和喜欢的慢乐章,可能大致平分秋色,慢乐章没有显著的优势。独奏乐器在快乐章里,和在慢乐章里,体现的是独奏家不同的技巧能力、表现的是独奏乐器不同的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