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才是最好的?
今天一口气听了很多版本的Ravel钢协。。听完回过头了考虑了一下。。最后还是感觉和Ravel本人关系最近的这两个人的版本让我最为满意。。。感觉这两个人在这首钢协的表现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知道他们和Ravel本人的紧密关系)。。还是个人品味。。总觉得他们表达的才是Ravel本人要表达的也是我想要表达的。。
不知道大家在听曲子的时候是更喜欢原汁原味还是更看重表演者的个人理解呢。。我觉得这貌似也是个矛盾的问题- - 音乐作品一旦写出来之后,就处于作曲家本人也不可控制的状态了。完全可以有作曲家本人也意想不到的、更创意的演绎方式。当然,作曲家本人的演绎、或者和作曲家关系较近的人的演绎,仍是一个很好的reference。但reference不等于僵死的standard。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取向。但是,取向也不妨碍咱们去欣赏别的好演绎:lol 对了,补充一句某位演奏大师的名言——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容许有丰富的表现方式。如果一部只能以某种固定的方式来演绎表达,那只能说明这部作品不够伟大。
我很信服这个说法。 拉威尔的钢协我还是喜欢EMI的米开朗吉利的那个录音。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6-3 16:2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音乐作品一旦写出来之后,就处于作曲家本人也不可控制的状态了。完全可以有作曲家本人也意想不到的、更创意的演绎方式。当然,作曲家本人的演绎、或者和作曲家关系较近的人的演绎,仍是一个很好的reference。但refer ... 我觉得一首曲子写出来,就是作曲家为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曲子不仅仅是一段声音,更是作曲家本人思想啊经历啊世界观人生观之类的载体。如果表演者的演绎过于“随意”,那是否就曲解了作曲家的本意?各种创意表达的应该是表演者的思想,这时候曲子还是原来写出来的那首曲子么?
所以就在考虑作曲家与表演者孰重孰轻,没有作曲家,表演者就没有曲子能演奏;没有表演者,作曲家还写曲子干啥。。所以这两者间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来说作为表演着应该更多的去深刻的理解作曲家的思想,同时通过自己的惯用的“感觉”表演出来。。过分的创意就会打破这种平等,反而对于作曲家是亵渎了 所以有的时候自己开始有些矛盾了。
听到一些录音的演绎风格很有意思,技术也高超。自己很喜欢,但是突然又会想到,这是否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呢?
自己听录音的同时,听的可不仅仅坐在那里演奏的的那个人啊! 也只有一部分20世纪的、自己留下过录音的作曲家,还有作曲家的亲密朋友留下过录音的作品,能让我们知道一个明确的reference罢了。18-19世纪的作曲家,根本就无从知道具体作曲家对具体作品的具体演绎要求了。
但知道存在一个reference,不等于后来的演奏家都只能严格按照那个reference去做,否则等于大家在玩“看谁模仿得象”的游戏了,音乐演绎完全失去了创造性和艺术性。这肯定是荒谬的。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6-3 17:0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也只有一部分20世纪的、自己留下过录音的作曲家,还有作曲家的亲密朋友留下过录音的作品,能让我们知道一个明确的reference罢了。18-19世纪的作曲家,根本就无从知道具体作曲家对具体作品的具体演绎要求了。但知 ... 这么说我就想通了。。。
有的时候想得太多脑子就绕死了。。。不过这种结也解开得快 由作曲家参与演绎的录音一般都视作原味,不过不能绝对的说成最佳,毕竟决定作品好坏的因素很多,如演奏家、指挥、乐团、录音等等。
EMI出的22CD大包Composers in Person可以说都是原味的,不过基本上是MONO,其中的一些录音作曲家在别的唱片公司也有立体声的录音,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更好!例如,斯特拉文斯基在CBS指挥自己的作品;哈恰图良在DECCA与VPO合作自己芭蕾的录音等等。
CBS录的斯特拉文斯基指挥自己的作品比较多,立体声的录音效果非常好
DECCA的布里顿指挥布里顿的录音中许多都是发烧级的录音
这些原味录音应该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录音
如小提琴家J.Suk录过至少4次的德沃夏克的小提琴协奏曲,其中两次的唱片公司也是捷克的........够原味的
还有一些原味也正宗,但比较特殊,这里不多罗嗦了:victory: :handshake 确实,只有自己最喜欢的演绎,没有什么演绎是一定标准化的 原汁原味好难得:L 原汁原味是个很主观的东西
能引起共鸣,或者自己觉得好听就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