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hook 发表于 2012-3-14 15:30:53

再来讨论下发烧器材是否影响了音乐的艺术内涵

这个话题还是发表在音乐区合适哈。

很多烧友觉得播放器材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音乐的艺术内涵。我不以为然。我以为音乐内涵是由指挥、乐队和演奏家表达的。播放器材多是增加了声色之乐而已。

打个比方最能说明问题。把听觉艺术换成视觉艺术。各位觉得一部电影的艺术内涵是由导演和演员决定的呢,还是由电影院和环绕声决定的?各位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么:这家电影院效果好,放映的影片艺术内涵更深刻了。或者说,蓝光DVD放出的片子艺术内涵比普通DVD更深刻?

类比一下便可以感受到,想用发烧器材来改变艺术内涵这一想法之荒谬。

majie 发表于 2012-3-14 18:15:24

按楼上的理论还要听什么现场,听什么好录音,买什么好器材?

音乐离不开音响性,对于资深的爱乐者,不在乎器材和录音,那是因为他们什么都听过了,知道什么是“内涵”。大多数人能从简陋的器材中听出“内涵”吗?

小白 发表于 2012-3-14 18:21:48

不管怎么说,不管电影是谁出演的、内涵多么伟大,新电影都没有人敢拍成黑白、窄银幕的。:)

ramos 发表于 2012-3-14 18:31:28

NO 影响 AT ALL
这么说吧,如果只是要听出内涵,合格的器材就行了,最多就是HD600什么的,完全足够了,再往上烧都是为发烧而发烧,是感受不到的东西你还是感受不到。

[ 本帖最后由 ramos 于 2012-3-14 18:32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12-3-14 18:44:50

原帖由 ramos 于 2012-3-14 18:3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NO 影响 AT ALL
这么说吧,如果只是要听出内涵,合格的器材就行了,最多就是HD600什么的,完全足够了,再往上烧都是为发烧而发烧,是感受不到的东西你还是感受不到。



对小型音乐、独奏来说,声音的清晰度足够,基本就可以听了。但是,假如是马勒、布鲁克纳的大编制交响,那重放好的难度是相当大的。这些作品不是只听听旋律、和声就够的,是要靠大乐队的规模、织体、色彩来表现的。如果有人认为马勒的交响曲听听AM收音机就满足了,不必高档hi-fi,我只能无语了。估计马勒先生也要无语。

ramos 发表于 2012-3-14 18:52:02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3-14 18:4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对小型音乐、独奏来说,声音的清晰度足够,基本就可以听了。但是,假如是马勒、布鲁克纳的大编制交响,那重放好的难度是相当大的。这些作品不是只听听旋律、和声就够的,是要靠大乐队的规模、织体、色彩来表 ...
那确实,我听钢琴独奏用MX500一样听,听切利的安魂曲,巴赫弥撒等,还是喜欢用009来放。

不过我听这些较少,感受不深。
PS:马勒先生看发烧友花几十万搭建音响系统不听现场估计也会很无语的:lol:lol:lol:lol:lol:lol:lol:lol

小白 发表于 2012-3-14 18:56:53

其实马勒音乐的传播和“流行”,很大程度要归功于hi-fi技术的发展。他的作品上演难度太大(特别是其中几部带合唱的),在音乐会上公演的机会一直不是很多,只有唱片,能把他的音乐带入很多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唱片,全靠音乐会来传播他的作品,那太难了。我觉得,在古典作曲家里,马勒可能是从hifi重播技术获益最大的一位。

马勒的作品,还有布鲁克纳的东西,光是我前面说过的“清晰度”这一个要求,就难死大堆重播器材了。人家是大型乐队,那么多声部,都得播得清晰,每个声部都要能听到。即使是楼主所说的“发烧器材”,又有多少能做到呢 ...... 而如果有人说,比方楼主出来说,“清晰度”这三个字的要求也太高了,没有必要,音乐播放得含糊些、听得出旋律即可,对大多数乐队作品来说,那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如果有人告诉马勒、告诉勃拉姆斯先生、告诉布鲁克纳先生:您的音乐据说播放得模糊些没关系,有些声部听不见没关系,只要听得见主旋律即可。这些伟大的作曲家们都只能集体郁闷了。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3-14 19:04 编辑 ]

ramos 发表于 2012-3-14 19:00:04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3-14 18:56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马勒音乐的传播和“流行”,很大程度要归功于hi-fi技术的发展。他的作品上演难度太大(特别是其中几部带合唱的),在音乐会上公演的机会一直不是很多,只有唱片,能把他的音乐带入很多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唱片,全 ...

我爱上布鲁克纳就是从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那种变幻莫测的色彩开始的,让我感觉像是在看大片一样,情景在脑中一幅一幅地像幻灯片一样地扫过去。

不过,他俩的作品太大部头了,认真听起来很累……

浅绿 发表于 2012-3-14 19:07:54

不发烧甚至失真的器材才确实影响了音乐的艺术内涵。

没听说几十万的发烧器材影响其内涵的(除非被忽悠买了音响家具)。

zionwu 发表于 2012-3-14 19:41:36

还是个“度”的问题吧!绝对不能用太烂的重放系统,但太好太讲究的也没有必要了。
小时候很讨厌钢琴的声音,就是由于过去用的那台卡带机重放效果真的不咋的,听起来跟敲什么东西似地。后来用了高素质的CD解码系统,自然而然就爱上了钢琴这种珠圆玉润的声音了
第一次听马勒交响曲录音的时候,是用耳塞在随身听上听的,顿时恨死这个无国籍人士了。后来换到书架箱系统上面去听,就一下喜欢上了后浪漫派大型交响乐
但是非要说Magico对大声场动态方面的控制力比YG的要好,或是说Magnepan在室内乐方面比TAD更有味道什么的,我感觉就没什么必要了

town 发表于 2012-3-14 19:50:35

楼主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内涵”和“内涵的表现”。

内涵是一个确定的东西,一部作品完成了,其内涵就放在那里,不会改变了。
但是作品内涵如何表现,世人或者受众对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则可能因时因地因人,同样还有因器材因介质的不同而不同,这是个可变的的东西。

同样一部作品,刚面世时人们对其内涵一下子无法认识,反响平平,但几十年百把年后,人们对此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作品也由此受尊敬甚至到追捧。这并不是作品的内涵变了,而是不同时候不同时代人的认识感受变化了,对其内涵有了不同的理解,这就是因时。
同样一部作品,我听没有什么感觉,一头雾水,你听可能很有感触和愉悦。这并不是作品的内涵变了,而是不同的人认识和感受不同,这就是因人。
对于器材是同样的问题。同样一张CD,其内涵是固定的。器材是表现音乐的工具,不同器材的表现效果肯定不同,这里就有个表现程度的问题,好的器材能够较好表现出CD的大部分元素,能够比较准确和深刻传达作品内涵,而差的器材可能歪曲的表现了作品的大部分元素,让人接受了错误的信息,错误i的感受。这里CD没有变,作品的内涵也放在那里没有变,而是不同器材表现传达的准确性改变了,这就是因器材。所以说器材对于完好的表现音乐还是有作用的。
讲到介质,更是如此,一张盗版CD和一张玻璃CD,其对作品内涵的表现天差地别。一本书,一字不差的文字,内涵当然一样,但纸张粗粝印刷模糊的书使得看的人感受大不同。

讲到电影,电影的艺术内涵确实是由编剧、导演、演员及拍摄决定的,但是好的电影院音响好,回声好,位置好,又是环绕声,表达能力就强,就使得电影的放映效果,即对电影内涵的表现程度好。这里不是电影内涵变了,而是对电影内涵的表现方式和传达程度变了,因而使得人的感受和体验也可能不一样。

l9191 发表于 2012-3-14 21:18:46

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艺术家》大家都已经看了吧?就是黑白,默片,窄屏幕的。
当然,这只是极为特殊的例子。

Lento 发表于 2012-3-14 21:26:22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3-14 18:2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管怎么说,不管电影是谁出演的、内涵多么伟大,新电影都没有人敢拍成黑白、窄银幕的。:) 《艺术家》不就是么……的确最重要的是内容和演绎,但是我想说,第一次听什么东西往往更注重内涵,但听得多了就需要靠优秀器材来增加新鲜感和爽度了

[ 本帖最后由 Lento 于 2012-3-14 21:31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12-3-14 21:30:54

我没有看,也不想看。:)估计那感觉和lomo差不多吧。

icenight 发表于 2012-3-14 21:45:53

原帖由 zionwu 于 2012-3-14 19:4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还是个“度”的问题吧!绝对不能用太烂的重放系统,但太好太讲究的也没有必要了。小时候很讨厌钢琴的声音,就是由于过去用的那台卡带机重放效果真的不咋的,听起来跟敲什么东西似地。后来用了高素质的CD解码系统, ...
非常喜欢麦格尼潘的路过。

其实不同器材都有其内在素质和风格所在,适当追求下合适自己的还是可以的。完全不顾及器材,还是不大好。错误的器材放出来的声音很可能不对劲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再来讨论下发烧器材是否影响了音乐的艺术内涵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