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时代的盛景
CD已经处于末世时代了。我相信这个判断很少会有人去质疑或否认。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CD的销量就在逐年下滑,并且呈现加速度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人采用音频下载(下载到电脑或其他终端播放设备)来获取音乐、播放音乐,而不再需要这个塑料小圆片。每个产品,不管它在巅峰时期会多么牛逼、多么风光无限,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都有其诞生、上升期、巅峰期、下降通道。这个规律是没有例外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从人类发明了录音技术以来,曾经流行过的音频记录媒体,从蜡筒、快转唱片、慢转唱片、磁带、CD,到现在的非实物性的“音轨”,每个媒体都有其生命周期。其中占据过主流地位时间最长的,恐怕是慢转唱片。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上升、六七十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八十年代随着CD的上升而逐渐衰落下去,但一直顽强地坚持到了今天,还有少数人在使用。即使只算它占据主流的时间,也有三十多年。CD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上升期,九十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进入21世纪之后,CD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但仍占据主流。只算到今日的话,它也已风光了二十多年。考虑到20世纪下半叶之后,整个世界是在加速度运行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CD风光的二十多年,已经非常牛逼了,可以说完全可以相当于之前慢转唱片风光的那三十年。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1-12-3 14:02 编辑 ] 同感,包子有收官意味。:) 我所谓的“末世时代的盛景”指的又是什么呢? 有人已经猜到了,那就是“包子”。:) 同感!:handshake
现在包子动不动就是什么xxxxxx人物的Complete Recording:Q
不过个人认为CD只是一个音乐的载体,CD的末路不代表音乐载体的末路,以后唱片公司可能发行个什么如SD卡为载体的'唱片',到那时抓鬼变成了拷贝,CD播放器变成了读卡器,少了振动和机械机构,说不定音质还会大幅提升哦:lol
估计以后CD就两个替代的趋势,一是网络下载发行,二是高码率的芯片存储体发行!:handshake :victory: 我承认我想歪了...:L 包子的前身,追本溯源,可以追溯到“廉价双碟”,也就是把两张CD碟放在一个塑料盒里,以一张碟的价格出版。我所见最早的“廉价双碟”是DG的,时间大约在九十年代早期,当时还是满银圈的CD!之后最为流行的双碟,要算是飞利浦的DUO系列。这个系列从九十年代上半叶开始出版,品种不断增加,一直延续到现在竟然还在出(以收购了飞利浦的Decca牌子),可谓常青树的一个CD系列了。
双碟系列普及之后,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三碟、四碟、更多碟的廉价CD系列也问世了。不过此时的产品仍不算“包子”,因为仍是把CD碟装在塑料盒里的,每一张CD碟仍是卡在一个塑料盒中。
我们现在所称的“包子”,我个人觉得其定义的标准之一,就是所谓的“环保装”,既每张碟套在一个纸质的包装袋内。这种环保纸袋包装确实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空间,特别是厚度。按以前CD碟装在塑料盒里的做法,每张碟都必须占用一定的空间厚度,是无法节省的,而环保纸袋包装,把每一张CD占用的厚度压缩到CD碟本身塑料片的厚度、加上两张纸的厚度。从CD唱片这一产品的包装的空间利用角度来看,包子是发挥到极致了。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1-12-3 14:50 编辑 ] 我在痛哭!我要穿越回过去杀死mp3之父!一切就会改变! 想投资唱片升值的朋友当然希望CD早日被淘汰,这就像买了何道洪、吕尧臣壶的人天天咒他们早点死的道理是一样的:lol 网络时代,版权再也控制不住了
好在古典音乐的完美演绎已经完成,唱片公司全部关门也问题不大 ;P 环保包子CD的出现,对CD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几乎可以说,它使得CD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CD末世时代的“包子时代”。特别是近年来,各大唱片公司,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全面进入包子时代。 包子时代的特征是,大量冷饭被挖出来,以前所未有的低廉价格再版,使得乐迷们能以低廉的代价获得大量的音乐资源。“XXX录音全集”层出不穷,以前要好多张独立CD的内容、很难收得齐的内容,一套包子全部搞定。而且一些以前从未CD化的内容,第一次出现在某些包子里,成为吸引资深乐迷的卖点。聪明的唱片公司策划人晓得,很多资深乐迷手里早收齐了他们喜欢的重要录音,一个新出的包子里如果没有一些新鲜的材料,很难使他们再度掏钱,但如果包子里夹杂一些“首次CD化”的内容,或者是以前未发行过的Alternative Takes,就会成为新鲜的卖点,就会吸引乐迷们掏钱。不管动机是什么,确实随着包子的进程出现了不少以前没有CD化过的录音资料,这当然是好事情。事实上资深乐迷都应该知道,模拟时代的大量录音,仍有很多是至今没有数码化过的,没有CD的,如果包子热潮能使得这部分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被CD化,无疑是乐迷的幸事。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1-12-3 15:43 编辑 ] 强烈盼望eso出个环保装sacd包子:lol 近年来出的一些包子,比如DG的111、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的“水星”包子、Decca之声包子,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购买者踊跃。总的来说似乎购买单张正价CD者越来越少,而包子仍是一个吸引人的卖点,以低廉的价格、丰富的内容,销量不衰。“包子”成为CD末世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虽然针对包子的批评也一直不绝,特别是由于唱片公司极力压缩成本,造成包子碟的装桢、内页说明、压碟质量都比较一般,但低廉的价格,是它杀手级的致命武器,给普通乐迷带来的吸引力,是再怎么批评都压不倒的。
我觉得对于那些刚开始听音乐、最需要广泛系统地接触音乐资源的乐迷同志们来说,“包子”是很值得推荐的,是一个丰富而廉价的宝藏。如果靠一张张去搜集单张CD,钱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的投入更是大得多的。很多时候,简单地搞几套包子,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虽然包子碟的内页说明一般简陋些,但所需的资料一般都可在网上搜索到,这个缺陷并非不可弥补,音质上虽有差异,但包子碟也并非不可听,对于主要关心音乐内容的乐迷来说,大多是可以接受的。 我觉得是可以买包子再买喜欢的曲子的正价。但是我宁愿直接下载包子然后听过以后再去换正价碟……
真喜欢的话也不在乎那些差价了…… CD发展到现在,开始向两极化发展,要么是10元一张的boxset,要么是几百一张的精品sacd。
前者可能这波过了就没了,后者我认为是未来CD发展的趋势——走小而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