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本帖最后由 伯夷 于 2013-10-2 21:58 编辑无题 支持广泛听取不同的演绎,不过必须要说,如果用心听,而不是泛泛过耳的话,即使听过的演绎少一些,也能获得对作品比较有见地的看法;而相对的我感到现在常常是边听边干事,听完了没有什么印象....
[ 本帖最后由 笑脸男人 于 2011-7-21 13:51 编辑 ] 原帖由 伯夷 于 2011-7-21 13:36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出于某种历史原因,古典音乐在中国是封、资、修的产物 那可未必~ 不是说田园是贝多芬广大劳苦农民谱写的赞歌吗:lol ? 为此傲慢帝还罕见的在中国演出了他最讨厌的作品~
引用:
在上海着陆,他才获知中国方面曾经坚持要求的“田园”是毛夫人江青亲点,没有讨论的余地。但如何说服率队指挥奥曼迪 (EugeneOrmandy)接受“田园”却是一个难题。
但即使是奥曼迪这样一个天才音乐家也有所偏好。乐评界普遍认为,他对德彪西、柴可夫斯基和巴赫的演绎远远好于贝多芬、勃拉姆斯和莫扎特。而“田园”又恰恰是奥曼迪最不喜欢的一曲“贝多芬”。“第五和第七都可以,就是不想演这个第六。”奥曼迪临行前就已经明确表示。
卜励德却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能把“田园”列入节目单,也许整个演出将无限期推迟。这对于正在试图以文化探路恢复邦交的中美两国,可能意味着一次外交上的失败。他开始调动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向刚下飞机的奥曼迪解释“田园”不可或缺的原因。卜励德告诉74岁的指挥家,中国的革命是一场农民革命,“田园”中描述的自然风光让革命者感到熟悉和亲切,第三乐章中的暴风雨是革命经历的磨难的写照,而第四乐章表达的欢快情绪正与革命胜利后的喜悦合拍。“我知道一点中国革命史,不过这些解释其实都是我急中生智临时编出来的。”卜励德回忆说。 有一个演奏家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十分认同。原话我无法复述,但意思是:伟大的作品都允许有多种表达和诠释的方式。如果一部作品只能以某种固定的方式去演绎,那它也就算不上好作品了。 原帖由 伯夷 于 2011-7-21 13:36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演绎者,聆听富特文格勒解读的命运交响曲和聆听托斯卡尼尼解读的命运,你的感受肯定大相径庭,
其实卡拉扬的命运交响曲也很不错的,我只是不喜欢他的合唱交响曲。 原帖由 园丁 于 2011-7-22 11:2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卡拉扬的命运交响曲也很不错的,我只是不喜欢他的合唱交响曲。 :handshake 命运在立体声时代听过的,目前最爱77年版老卡 "当前离线"? 你明明在发帖嘛... 具体原因也不明白,不过这个很常见:lol 可能是刷新错误吧 哇,超级会员了,你可以获得 “最快进步奖” 了:victory:
回复 9# 的帖子
低调~低调~都是灌水的,自己都不好意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