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妥协 (一篇非耳机 发烧友写的、很长的、骗耳机的文章)
原稿投给音响技术,想骗一只KSC 35。<P> <A HREF="http://www.av-2000.com/web-book/net-9.htm" TARGET=_blank>耳机的妥协</A> <P>耳机的妥协 / 吴童<P> 首先要再次说明的是我不是一个耳机发烧友,高档耳机只听过那么几付,曾经放在我家中的Stax 4040和HD-600也是朋友借的(实际放在家里也没花时间去听,只是耳机发烧友来玩时认真对比听了几个小时),看过耳机论坛众位DX们的一些帖子,有几句心里话要说一说,目的是想请大家指点一下其中的问题,毕竟今后还要接触耳机,因为现在手中也有一付ATH W2002,通过交流能向大家学习到一些经验。 <P><IMG SRC="http://www.av-2000.com/ar-shop/earphone/images/ath-w2002_2.jpg" border=0><P>一、用耳机听音乐是一种妥协:也许天生就认为听音乐应该是用音箱而不是用戴在头上的耳机,本能的感觉是听音乐应该是在与现场大小比例为1:1的场地,用低失真的、大功率扬声器来还原现场录音,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应该是音色、声压、比例尽可能的接近,同时音场与听者之间有正确的距离感。
刚开始发烧时我甚至不知道会有厂家制造极品级数的耳机,因为我觉得在投入成本达到一定数量后,应该可以将现场的声音还原到一定的水平,而不是让声音在头中产生虚拟音场的感觉。
用耳机听音乐这种形式还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完整性。我们都知道,人听音乐时不光是靠耳朵来感受声音的,身体也对声音有直接的感受作用,特别是极低频,胸腔、乃至骨胳都对低频有响应;我记得日本一家声学研究所研究人体的声学响应时,除为试验者佩带一付耳机外,还要让他穿上一件能模拟声音振动声学背心,坐在一个模拟声学振动的座椅上。
耳机的音频信号还原可能还缺少一个空间的响应过程。立体声设备中的两只音箱发出的声波会在到达人耳之前在空间叠加和相互干扰,形成混合的声音信号后进入人耳,而耳机则把左右声道完全独立隔离开,并压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这对立体声信号的还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对相位的影响较大。<P> 因此,我希望耳机论坛的发烧友在不久的将来能步入Hi-Fi发烧的圈子,至少今后大家大部分时间听音乐是用音箱而不是耳机,我知道听耳机是在现实的条件下,对器材、对听环境的妥协,但我们不会永远解决不了器材成本和听音环境的问题。也许在我们中间会出现极端的情况,那就举个极端的例子,不会有人告诉我说在他拿到1000万元投资为听音乐买器材时他的计划不是买大型的音箱、功放,而是让几个知名耳机厂家为他订作几套顶级耳机而将剩下的几百万元用来买唱片吧?<P>二、目前我听过的几款耳机的妥协:
Sennheiser静电耳机Orpheus的妥协:
从听音的感觉来看Orpheus的确很全面,Orpheus的主观听音评价我已经在去年的第八届北京国际音响唱片大展记实中说了,在此就不重复了。Orpheus在声音方面应该是有缺点的,但可能小到我们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发现并确定它,Orpheus主要的妥协是厂家要向市场或成本的妥协而不得不制定出如此离谱的价格,我相信Sennheiser 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使用具有像Orpheus水准的高档耳机,只不过目前做不到。说一句废话:如果Sennheiser能做出价格如同HD-600而声音又像Orpheus一样的耳机产品,它将打垮所有其它厂家。<P>Sennheiser HD-600的妥协:
它的缺点论坛上也有不少朋友说了,我听到的HD600是典型的德国音响风格,以监听为目的来还原声音,HD-600各频段比例调整得相当好,瞬变速度较快,金属乐器还原的像真度较好,大乐队布局十分合理,但与同厂的Orpheus相比,HD-600表现出的音乐是很机械、生硬的。有时我会回想起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歌剧现场,闭上眼睛听那位黑人女高音的声像点很小,但声音是柔软、湿润的,完全不是HD-600还原出的那种声音。<P>ATH W100的妥协:
从音色来看W100好象应该是英国人的作品,它的声音让我想起Rogers LS5/9,LS 5/9是BBC在LS 3/5A之后又一款以监听人声为目的的书架箱,(我猜不喜欢W100的人可能也不会喜欢LS 3/5A或LS 5/9)。在牺牲了高低频的延伸和瞬变冲击后,中频段的表现相当平滑和自然,W100的妥协也是类似情况,我不明白ATH为什么要把樱花木壳削得那么薄,造成低频在空腔内的反射声染色,但同厂低价位、开放式的AD10/9/7等耳机的声音水准还真是没有W100那么出色,这不是一个封闭不封闭所能解释的。
耳机的机壳肯定对声音的还原有直接的影响,乐器和音箱都是如此,我记得北京音乐台的主持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Stradivari曾把他住意大利的一个小客店里的所有木地板买下,因为他觉得那是最好的做小提琴的材料,现今世界上现存几把小提琴就是那些木地板的作品。油漆涂料也会对声音产生直接影响,现有的几百把名琴中已经有些陈旧油漆脱落,但没人敢给它涂一层新的油漆。W2002/W100机壳所用的樱桃木以及越前漆应该是决定它最后音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些材料可能不是对其声音效果最有帮助的材料。做琴的意大利家族工匠也是用他的爷爷砍下来、经过多年风干好的木材来做琴的。ATH也许没有能力去下那么大的功夫做实验,但ATH考虑问题的方向应该是对的 --- 高密度的木制材料和美丽而又经久耐用的外涂油漆。<P>Stax 4040的妥协:
振膜薄到这个程度,其运动的线性就相当好,瞬变做到极致的情况下,细节表现当然是相当充分,但由于振膜刚性差,中低频输出能量不足,听感上就会觉得声像不够坚实且存在持续大动态低频还原困难的问题。<P>三、所有耳机妥协的共性:
我认为还是振膜材料的问题,扬声器单元振膜的材料是决定其声音特点的最重要环节,曾有一个朋友问我说如果不计成本你认为最好的音箱是什么?我想了一下说最好的音箱可能是采用多种材料振膜单元的大型扬声器,而且听音时要根据不同的音乐来切换不同振膜的工作单元。试想,自然界的声音发自多种材料的振动,只用一种材料来全部还原它们的声音是不可能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说,要用铝板的振动来模拟人肉振动发出的声音有可能吗?HD-600选择了金属的冷色调,W100选择了温肉的暖色调,因此我建议不应用同一种类型的音乐来比较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耳机,它们的设计目的完全不同。<P>四、我想要听到的音乐:
我相信老一辈的发烧友中会有不少人喜欢纸盆单元的人声重播,因为那声音的确很自然,但纸纤维振膜的刚性不足,动态不能做得较大,易受潮不稳定等问题几乎已经淘汰,但至今为止我没有听到中低价位的金属振膜单元音箱能播放出像纸盆单元那样自然、圆润的人声。
人声应该占音乐的比例不小,但可能又是最难重播的,人耳对人声的熟悉使人声成为试音用的力器,Orpheus和W2002是目前我认为重播人声最为像真的两款耳机,至少它给你的感觉像是肉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W100的人声重播要好于其它几款我所听过的耳机,但苛刻的古典乐爱好者要买一个其它类型的耳机来听大型乐队的演奏。
另外,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咱们这些耳机发烧友中有多少同时还是Hi-Fi发烧友?
每次听耳机之前都想先听一下Hi-Fi系统,我也经常去叶立老师家,我觉得老叶那对B&W M801的人声还原是现在很多新款音箱难以做到的,甚至是N801的人声重播也不见得是它老哥哥的对手。这次去上海又认真听了Nautilus鹦鹉螺800签名音箱感觉也是在动态、瞬变速度和音场方面有改善,在人声的自然还原上实际上是有所牺牲。
老叶多次向我说过,他在Hi-Fi功放上下的功夫远大于耳机放大器,事实上我在老叶家听他那对老B&W M801的时间多于耳放,我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交流。
以上观点是自己今天下午和晚上想到的,还请大家批评。<P>------------------
<FONT COLOR="Green">☆ 多谢大家! ☆</FONT c>
<p>[被 吴童 编辑过(日期 04-10-2002)] 我是HI-FI发烧友,不是耳机发烧友,但是却喜欢做二房~!~<P>------------------
感冒不吃药,我要发烧,别拦着我
个人主页:http://fashao.126.com
电邮:lgqliu@163.com 好文,好文!<P>“妥协”二字绝妙。<P>妥协是一门艺术:<P>N805是N800面对市场的妥协……<P>Gryhpon TABU是面对HIEND友口袋银两的妥协<P>怕瓦落地搞得那几集他的朋友是对年老声衰的妥协……<P>吴版主此文是对KSC 35的妥协……<P>…………<P>………<P>……<P>… 好文章,但白版主好象比较推崇耳机。 没有AKG K240DF和DT931的妥协,吴童的人生也不完美了。 电视:你少说风凉话!<P>AKG 240去年在一朋友家上周在谷雨家听过,用8P推,首先感觉是难推,但分析力不错,音场还原是相当好,好到可能看到女歌星的左右脸蛋。<P>我现在手头正有一付DT 931,是小白让我带回北京还给一朋友的,本来不想听,小白说不全面,说谷雨也觉得它太亮,经你这么一胶合,我还真想听一听,昨晚打电话给谷雨,周未找他,用8P试试DT 931看看如何妥协?<p>[被 吴童 编辑过(日期 04-10-2002)] 吴童,我这副DT931是坏的,一边响一边轻,你别拿去听了。
你说的不错,耳机当然是有妥协的,但我对音质要求既高,又买不起高级喇叭系统,只能这样了。
STAX SR4040天天在煲,现在觉得声音好多了,主要是1)低频自然了,特别是超低频,延伸真好,毫无失真,与它的超低频相比大多数动圈耳机的超低频要么是夸张失真的,要么根本没有。
2)整个声音的厚度出来了一些,听人声不象前几天刚开声时那么薄了。 我听耳机也的确是对时间、空间的妥协,多半是夜里坐在床上听。<P>说到底也是对自己口袋的妥协<img src="http://www.jddsy.com/nubb/non/smilies/wink.gif">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吴童:
<B>电视:你少说风凉话!<P>AKG 240去年在一朋友家上周在谷雨家听过,用8P推,首先感觉是难推,但分析力不错,音场还原是相当好,好到可能看到女歌星的左右脸蛋。<P>我现在手头正有一付DT 931,是小白让我带回北京还给一朋友的,本来不想听,小白说不全面,说谷雨也觉得它太亮,经你这么一胶合,我还真想听一听,昨晚打电话给谷雨,周未找他,用8P试试DT 931看看如何妥协?<P>[被 吴童 编辑过(日期 04-10-2002)]</B><HR></BLOCKQUOTE>
啊?敢扁俺,俺删你贴信不信?<P>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小白:
<B>吴童,我这副DT931是坏的,一边响一边轻,你别拿去听了。
你说的不错,耳机当然是有妥协的,但我对音质要求既高,又买不起高级喇叭系统,只能这样了。
STAX SR4040天天在煲,现在觉得声音好多了,主要是1)低频自然了,特别是超低频,延伸真好,毫无失真,与它的超低频相比大多数动圈耳机的超低频要么是夸张失真的,要么根本没有。
2)整个声音的厚度出来了一些,听人声不象前几天刚开声时那么薄了。</B><HR></BLOCKQUOTE>
小白,我看你这个STAX是不长久的。
日本耳机我看透了,再好也是大萝卜味。<P>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甩袖汤:
<B>音质和声场,应当是音质重要。接近现场是什么样的概念呢?我觉得首先要声音的平衡性要好。至于现场空间关系,什么样的重放系统都做不到正确。在传统的不用扩声系统的歌剧剧场听歌剧,你获得的是没有人为改变的现场。但即便是这样,你听同一场的录音也不可能有相同现场感。就算只用一只立体声话筒录音,还有话筒的位置和的话筒的拾音灵敏与人耳不一样所造成的影响。在北京故宫里上演的图兰朵和三高演唱会完全是靠扩声系统才能完成的,那个人为制造的现场声音能作参考吗?所以,有人总是把家里的一套音箱摆来摆去,就是走火入魔了。<P>关于平衡性,就又有一个问题。没有哪一个具体的录音能对器材的平衡性作为参考。很简单,小提琴的录音,有时话筒是放在演奏者的前方、有时放在上面吊着、而有时话筒是架在琴上的。就这几种不同的话筒拾音位置,能产生一样的录音吗?小提琴协奏曲,提琴都是单独加了话筒的,听那样的现场和听录音中的现场不可能做到一样。其实,接近现场就是在声音的平衡性基础之上追求一种现场气氛。<P>说到这里,就又要说到HI-FI的习惯问题了。我们现在的HI-HI理念与习惯都是来自港台,也可能是语言相通的原因。日本发烧水平不低,谁能说他们的普遍做法是错误的?接触日本发烧文字经验太少,但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很多大型音箱系统(如天朗西思敏)都是摆在斗室的。以我们的概念,那种条件只能用小箱系统。我想,他们追求的是声音质量的本身而宁可将声场放到次要的地位。<P>对不对,大家批吧。</B><HR></BLOCKQUOTE><P>音质是基础,声场是效果,两者也很难说谁更重要。<P>众所周知,现场的音质很多也是不完美的,论频响,有些舞台演出的音箱还比不上家用的Hi-Fi音箱,说听现场过瘾,其实主要一、气氛;二、视觉、听觉一起上,有交流;三、有比较大的空间;四、足够的声压;五、人容易兴奋,较易投入。<P>现场的声场如果是室内,则不同的演奏厅有不同的效果,更难去追求,如果是室外,你在房间里想听到室外的那种声场效果,也几乎不可能。<P>也有人不喜欢听现场的,宁可自己一个人细细品味,也有人听了现场,又回家再细细品味的,反正我觉得目前来说,只能互相补充吧!都不用刻意追求。<P>
<P>------------------
俺是修理家电的,最喜欢修理电视机,一般毛病多是接触不良,拿狼头敲两下就行了!(“先支开主人,再下手!!”peng7788自言自语道。) 哦,我说的不准确,STAX和SONY是水萝卜,W100/w2002是大红萝卜。<P>甩师傅说的真好。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erduo:
电视兄的潜台词:
静电我只用HE60。<P><HR></BLOCKQUOTE>
erduo,我越看STAX的评论越失望,我宁原被K1000气死,也不愿被STAX搞死。
静电HE90咱玩不起,HE60还有的希望。<P> 好文章,吴老兄把以前文章里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是故意不写的东西都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