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小提琴的简介
小提琴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这似乎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Cremona),从小提琴制作名匠安德里亚·阿马蒂(Andrea Amati,约1510-1577年)到朱塞佩·瓜奈里(Giuseppe Guarnari,1698-1744年)这长达两百年的黄金时代里,小提琴的制作水平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这群杰出的制琴名匠当中,佼佼者当属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约1644-1737年),其鼎鼎大名早已无法和小提琴分割开来。小提琴家们手上握有这么奇妙的一件琴具,那当真是如鱼得水,琴技的精进一日千里,那时候最优秀的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本身也全都是小提琴手。十八世纪的前数十年,威尼斯的小提琴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正当创作的全盛期,而同一时期也曾有过一些顶级的小提琴得以问世。这位人称“红发神父”的维瓦尔第尽管从未主持过弥撒,但他无疑是一名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而且创作了大量的协奏曲、歌剧和清唱剧。维瓦尔第去世后,人们很快就将他遗忘了,直到1950年代密纹唱片面世后、他那套多彩的协奏曲《四季》也开始火起来了,人们这才又记起了他。巴赫(J.S. Bach)对维瓦尔第极为钦佩,以至于曾改编过他的一些协奏曲,其中也包括这套CD里《和谐的灵感》中4把小提琴演奏的第十号。在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维瓦尔第的作曲风格对巴赫所产生的影响;而在其双小提琴协奏曲中,巴赫则另辟蹊径,通过对位法的处理使两把独奏小提琴都变得同等重要,因而也超越了意大利作曲家们的创作模式。不过巴赫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还是那六首无伴奏的作品:每一首都充满了用变幻莫测的旋律线及节奏构筑的大量赋格的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实际上可当成舞曲组曲的三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尽管D小调组曲中的“恰空舞曲”成就了巴赫单乐章的巅峰之作——当中的变奏仿佛就是用琴声砌建而成的雄伟的歌德式大教堂。
另外两位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将随想曲编排得极其复杂的洛卡泰里(Pietro Antonio Locatelli),以及作品旋律非常优美、但却在巴黎街头惨遭无名刺客杀害了的雷克莱(Jean-Marie Leclair)。
莫扎特是维也纳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的儿子,虽然他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钢琴,但小提琴也拉得很不错,于中提琴更是情有独钟。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很精彩,但并未能展现出他最深层次的创作天赋;除降B大调K454号作品外,他的奏鸣曲也是这样。莫扎特弦乐作品中的杰作是那首由小提琴与中提琴主奏的华丽的协奏交响曲。
从古典乐派中升华并创立了浪漫乐派的贝多芬将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尽管这首协奏曲在当时并不很为人们所赏识。另外他也给小提琴奏鸣曲赋予了更强大的力量和创意:这一类别里他最为著名的两个作品勾勒出了其本性上的两个侧面,“春天”奏鸣曲极尽优雅、抒情还带有一点机智的谐谑,而“克莱采”奏鸣曲则纯粹是技巧表达最出色的一首。
在十九世纪的小提琴音乐世界中,有两位演奏大师曾引领群伦,占据着主导地位。十九世纪上半叶属于超凡的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他通过左手拨奏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拓展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并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演奏家的代表人物。他仅公开出版过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其它的许多作品他都收藏了起来,只在私下练琴时用以自娱自乐,这也是他让人们觉得很神秘的一个原因。帕格尼尼的那套《24首随想曲》成为了检验小提琴家们演奏水平的一份“试卷”,但除了高难的技巧外,这些随想曲也还是充满着令人难忘的构思的,最后一首随想曲的主题曾启发过包括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在内的许多作曲家所谱写的变奏曲。
十九世纪下半叶,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独占鳌头。他所创作的作品并没有哪一首是现今音乐会上常演的保留曲目,而他对音乐世界的最突出的贡献,却在于他就像是一名助产士那样,让许多人的杰作得以弘扬并传承了下来。约阿希姆单枪匹马地挽救了贝多芬的协奏曲,使它不再继续沉浮于寂寂无闻的深渊,另外他还激发了舒曼、勃拉姆斯、布鲁赫和德沃夏克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灵感。未被约阿希姆“接生”过的唯一一个例外,恐怕要算是门德尔松那首结构完美的协奏曲了。跟莫扎特一样,门德尔松虽为钢琴家,但也能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 。他那首常盛不衰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由其莱比锡的好友费迪南·大卫作了首演,该曲摒弃了开始部分常见的乐队合奏,对布鲁赫的G小调协奏曲产生过影响。
法比学派中雷克莱的继承者是比利时人维厄当(Henri Vieuxtemps)以及出生于波兰的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他们的代表作在这套CD中均有收录。但维厄当的学生伊萨伊(Eugene Ysaye)却是一个难得的天才,弗兰克的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肖松的《音诗》便是根据伊萨伊刚柔并济的演奏风格而为其度身打造的。瑞士作曲家布洛赫(Ernest Bloch)曾师从伊萨伊学习小提琴,写下了不少弦乐作品,其中多以犹太题材为主。
西班牙演奏家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则是在法国接受了音乐教育,其风格轻快而典雅,而且还生逢其时,留下了一些让人愉快的录音。他的辉煌成就曾经给不少如风景明信片般优美的作品带来了灵感,例如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以及他的朋友圣桑所创作的包括A小调、B小调协奏曲在内的大量作品。萨拉萨蒂自己的作品通常性格外向,需要有超群的技艺才能完成演奏,其最著名的作品《流浪者之歌》也有两个演绎版本。
十九世纪末的小提琴音乐世界里,匈牙利演奏家似乎无处不在,其中最具领袖风范的人物是奥尔(Leopold Auer),其出类拔萃的技艺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无人可及。今天人们通常只知道他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事实上奥尔演奏的抒情曲总是那么流畅悦耳、独具魅力,柴科夫斯基的许多音乐就是冲着奥尔的这种演奏风格而创作出来的,包括他那首最初曾被奥尔退稿的小提琴协奏曲。奥尔的风格也对格拉祖诺夫所作的简练的小提琴协奏曲产生了影响,该曲由奥尔担任了首演主奏。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问世过程一波三折,而芬兰人西贝柳斯的协奏曲也是经过了多次试演和修改,最终才由同样是匈牙利小提琴家的冯·维塞(Franz von Vecsey)主奏,得以粉墨登场。作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西贝柳斯将其独有的技艺体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而这个作品现已跻身于当今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协奏曲之列。冯·维塞所作的《悲伤圆舞曲》很迷人。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推广提倡了连续颤音的技法,而他本人在这一技法上也是深得其道的。他的演奏平易、得体,是维也纳演奏风格的一代典范。他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尽管其中一部分曾被他说成是出自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笔下——并且有数百则录音流传了下来。然而,克莱斯勒却从未留下过埃尔加为他所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这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件憾事。这首协奏曲极具气势,其中的华彩乐段也十分华丽,是埃尔加重要的一个杰作。
埃尔加这首协奏曲,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对一位女性朋友的柏拉图式的渴慕之情。与此相似的是,青年巴托克曾爱上了他的匈牙利同胞、小提琴家丝苔菲·盖雅(Stefi Geyer),于这段青涩的苦恋极为珍视,其在1907-09年间完成的第一协奏曲便是献给这位心上人的。但盖雅似乎并不领情,收下乐谱后从来就未曾演奏过这个作品,直至1956年她去世后这部作品的手稿才被发掘、出版,得以重见天日。1937-1938年间,受弦乐四重奏团首席小提琴手佐尔坦·塞凯伊(Zoltan Szekely)的委托,巴托克又尝试创作出了第二协奏曲,该曲迅速获得了成功,并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巴托克对约阿希姆的曾侄孙女、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德拉妮(Jelly d'Aranyi)也产生过很微妙的感情,并为她创作了小提琴奏鸣曲。有趣的是,当巴托克与德拉妮同台演奏这些奏鸣曲的时候,倒是德拉妮的精湛演奏启发了作为观众之一的法国音乐家拉威尔的创作灵感,其最著名的充满吉普赛风情的作品《茨冈》也随后诞生了。
与巴托克协奏曲的情形相似,普罗科菲耶夫的两首协奏曲也有着颇为迥异的遭遇。普氏年轻时脾气有些暴躁,实在不太招人待见,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协奏曲不得不干等了好几个年头后,才在小提琴家约瑟夫·西盖蒂(Josef Szigeti)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的努力下开始流行开来。到了1930年代,火气有所收敛的普氏让人觉得比较容易接近了,他这个时期完成的第二协奏曲从一开始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美国的小提琴家们曾向斯特拉文斯基和贝尔格约稿,促成这两位作曲家创作了他们的协奏曲。美籍小提琴家塞缪尔·杜希金(Samuel Dushkin)常与斯特拉文斯基同台表演,他曾对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作品给予过技巧层面上的帮助。至于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很喜欢马勒遗孀再婚之后生育的小女孩曼侬·格罗皮乌斯(Manon Gropius),而曼侬在18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一不幸的消息很让贝尔格伤心难过。在美籍小提琴家路易斯·克拉斯纳(Louis Krasner)的恳求下,贝尔格创作了这首协奏曲,而且为了缅怀他心目中的这位小天使,贝尔格还在曲中使用了巴赫的一首赞美诗。这首协奏曲是贝尔格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贝尔格去世后,其首演礼也成为了人们对他的一次追思活动。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是奥尔的学生,在他委托别人所作的作品中,威廉·沃尔顿的小提琴协奏曲是最成功的一首。该曲延续了沃尔顿一贯的作品风格,受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协奏曲的影响,中段的谐谑乐章很精巧。巴伯小提琴协奏曲同样也很精彩,虽创作过程不太顺利,但现今也被视为一首经典的作品。
注:以上资料是根据塔利·波特(Tully Potter)撰写的短文所作的编译。波特对小提琴家、中提琴家及其他室内乐音乐家的研究著有专业文章,现任《留声机》杂志旗下的《国际古典唱片收藏家》期刊的编辑。
转自驴上的一文,谢谢阅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