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uai11 发表于 2010-10-26 15:00:40

钢琴练习

自20世纪初以来,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钢琴演奏中的身心协调问题,指出了新的探索方向。20世纪上半叶,这一课题日益受到钢琴教育家们的关注。既然弹奏钢琴是一个眼、耳、手、脑高度协调的过程,人们力求弄清,在如此复杂的过程中,大脑和神著作《钢琴弹奏艺术:一个科学的途径》(TheArt Of Piano Playing:A Scientific Approach),第一次系统地从科学的角度来阐述中枢神经在钢琴弹奏中的工作过程。

  考契维兹基的理论基本上以巴甫洛夫*学说为依据。巴甫洛夫的核心思想是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把意识和行为看作“反射”,即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外界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包括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外在世界和有机体之间形成联系的机制。巴甫洛夫认为,人的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即便是“聆听”这一过程,就含有强烈的心理因素,引起不少人的研究兴趣。愈来愈多的钢琴家意识到,正确的精神和神经控制对于技术上的准确性、把握性、灵活性以及肌肉放松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当时的钢琴教育家们只是对一些现象进行探讨,而结合神经学和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尚不成熟,也较零散。直到20世纪中期,这一课题的研究才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甚至有“心理一技术”学派 (“psycho technique”sch001)之说。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钢琴家乔治>考契维兹基(George KochevitskY)。他曾就读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后来赴美,在纽约市任教。他1967年出版的心理和精神一切智力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对信号的反应,都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考契维兹基将巴甫洛夫学说的核心运用到钢琴弹奏的各种活动中。

  弹琴的动作是由中枢神经发出的信号指挥的,这些动作所产生的一系列感觉又反馈给大脑皮层。这些被称之为“本体感受”的感觉对于大脑记录弹琴动作的过程特别重要。训练钢琴技术时,学生的本体感受要尽可能地明确而清晰。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本体感受的程度,需要做大量慢速度的甚至动作夸张的练习,用慢动作来体验感觉。这些“慢功”练习并不仅仅是为加强生理机能,更是为加深心里的感觉。考契维兹基提供了不少有效的练习方法,其中有一条:让手指贴在键盘上,各个手指依次从琴键的表面轻微地按下,指尖始终不离开琴键(即,手指动作的深度就是琴键的深度)。下键的过程既慢又轻,只用PP的力度,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指尖。一个手指按下琴键的动作必须与前面一个手指抬起琴键的动作同步。但是只要手臂稍稍感到疲劳,便应立即停止练习,因为这说明臂重没有通到指尖。一旦建立了正确的指尖感觉后,就可练习较长的乐段,甚至扩展到整首乐曲。由于既要对声音又要对伴随动作的感觉进行最精细的控制,尤其是在PP的力度上,人们会感到精神疲劳。但是他们最终会惊讶地发现,经过这样的练习之后,手指变得有力了。手指力量居然不是通过肌肉锻炼,而是通过神经控制来加强的。这是对传统手指训练理论的重大突破。

  考契维兹基反复强调内心听觉活动的重要性。内心的声音才是“刺激”肢体作出“反应”的“信号”;它应当产生在弹奏动作之前,而具体的声音是由动作发出的。通常,视觉“信号”(谱面上的音符)不应当直接“刺激”肌肉动作,而应当先去“刺激”内心听觉,将音符“化”为声音,然后再去“刺激”肌肉动作。一旦声音发出后,耳朵便开始检验,实际的声音与内心的声音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再调整弹奏动作。考契维兹基用条件反射学说描述的弹奏过程,用文字来表达虽然显得繁琐,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非常合理。

  考契维兹基认为,钢琴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无论是速度的提高、音色的控制还是把握性的增强,都离不开对学生精神和心理控制能力的培养,其中训练敏锐的内心听觉是重要的第一步。另外,除了慢动作练习,他还建议极其连贯的连奏练习,根据动作类型重新组合音符的练习,以及节奏组的练习。这些都有益于加强精神的控制能力。

  如果说,传统的手指训练理论关注的是“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那么考契维兹基则认为:如何思考,如何从精神的角度去组织演奏和练习的全过程更为重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钢琴练习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