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耳塞不能和大耳机比声音——重发一篇旧文
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始终持坚定的“大耳机音质至上”观点。耳塞就是耳塞,只能和耳塞比声音,耳塞不能和大耳机比声音,这一直是我的观点。耳塞固然有携带方便、易推、隔音等优点,但从声音方面讲,把一些优秀的耳塞去和好的大耳机比,始终是胡扯。为说清这个问题,在此我重发一篇以前写的旧文。注意文章是2年前写的,所以举的例子比较老了。如果现在写,应能举出一些新鲜的例子。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0-8-18 12:05 编辑 ] 我经常被问到大耳机和耳塞的音质对比问题. 我经常的回答是: 大耳机和耳塞的听感很多地方不同,不太好比较.
不容否认,现在流行的一些高档耳塞,已经能在音质上达到相当不错的地步. 且不说11Pro, ES3那种价格昂贵的定制耳塞,即使是常见的SHURE SE530, ETYMOTIC ER4,铁三角CK10等,也已经在音质上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但这种"高档入耳耳塞"的声音,我个人觉得,在两个方面,与HI-FI级的头戴式耳机,是听感有着很明显不同的.
第一是大耳机所具有的松弛感和大密度感. 这是大振膜带来的感觉,类似于大口径扬声器制作的大型喇叭的那种感觉. 耳塞可以声音做得很HI-FI,但没有这种松弛感和大密度感.
第二是大耳机,特别是一些大包耳式的耳机,所带来的声场的包围感. 一种"声音似乎来自外部的空间"的感觉. 典型的如GRADO GS1000, AKG K701,K601,K501. 当然,HD600,HD650也是能营造出这种感觉的.
耳塞上我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 为什么呢? 这里我想主要谈一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人从生出来,懂得听开始,听到的来自外部的声音,都是经过"耳廓"调制的. 人的耳朵并不是两个小洞,而是有一个形状奇怪的外耳,即"耳廓",而人所听到的声音,无不经过这个耳廓的折射,绕射,然后才进入耳道,在这个过程中,耳廓对声音的影响是显著的. 人的听觉之所以有空间感,能根据声音立即判断出发声音源的方位(在左,在右,在前,在侧后,等等),就是因为从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经过耳廓的反射,绕射之后,所听到的声音存在细微不同(同时到达你耳朵的时间先后也存在差异),你的大脑已经从无数次的经验积累中学会了判断这种不同.如果把人的外耳完全切除,则判断声音方位的能力立即减弱.
你把外耳扭曲一下,或压拢耳翼或拉起耳垂,总之改变它的形态,立即会觉得听到的声音也随之改变. 这就是因为你平时听到的声音,都是受到一个固定耳廓形状的影响,即所谓"耳廓效应",或者叫HRTF(头部相关听音函数,即描述你的头部的形状,主要是外耳的形状,如何去影响你听到的声音的一个函数). 而当你改变外耳的形态时,造成HRTF的改变,你听到的声音就不同了!
也就是说,虽然你最终听到声音,不是靠外耳,而是耳道深处的耳膜,以及与之相连的听觉神经,但由于从你初次学会听声音开始,所听到的声音,就无时不刻经过外耳耳廓的影响,所以你的大脑早已习惯,当你改变外耳形态时,外耳对声波的折射,绕射关系与平时不同了,造成进入你耳道,被你听到的声音,也就改变了.
如果有人怀疑耳廓对声音的影响,除非他把外耳折来弯去,他认为听到的声音无改变.
下面这张图是德国ULTRASONE公司在其宣传页上画的,大家看一下,它表示的意思就是声波被外耳折射的情况. 大耳机和耳塞在一点上有很重要的区别: 大耳机,特别是包耳式的大耳机,特别又是那种耳机单元与耳洞之间留有一定空间,一定距离的大耳机,比方举一些典型的例子,GS1000,还有K501,K601,STAX 007,注意一下这些耳机戴在头上后,单元不是紧紧压在外耳上的,而是比较宽松,给人的外耳留出了一定的活动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从耳机单元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直接对准耳洞,全部"灌"进去,而是发出的声波,类似你平时听到的自然界声音一样,是经过外耳耳廓,再进入你的耳道的. 在进入耳道之前,也是受到耳廓影响的,耳廓也是起作用的.
这就有点模仿你平时所听到的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那样. 正因为此,你的大脑听到这种经过耳廓处理的声音,觉得自然,觉得真实,有一定的空间感(虽然不完全自然,因为耳机毕竟会把你的耳朵"压扁"一些).
大家再想一下入耳式耳塞的发声方式. 它是完全彻底跳过你的外耳的,它发出的声波,是100%地对准你的耳洞就使劲灌进去,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外耳,耳廓,是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是被彻底忽略的.
所以你的大脑听到这个声音,即使是很HI-FI的声音,还是会觉得"不对劲",因为这种未经过耳廓的声音,和大脑平时接受到的声波信号,那种经过耳廓影响的声音,是存在不同的!
所以即使是再高级,再HI-FI,频响再宽阔,失真度再低的耳塞,只要它是对准耳道把声音灌进去的,只要它跳过你的耳廓,那么你的大脑在处理听到的声音时,必然会察觉其中的不自然.
这一点"耳廓因素"会影响到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影响到最大的地方,就是空间感的真实自然. 正因为这个原因,入耳式耳塞在先天上是不能象GS1000,象K501,K601,007那样,使你的大脑产生比较真实自然的声场包围感.
我很粗地画了三个图,借以说明问题. 第一张图是真实声音被你耳朵听到时的方式. 第二张是大包耳式头戴耳机的方式. 第三张是你使用耳塞时的方式. 箭头代表声波传导的路径.
包耳头戴式耳机和耳塞的听音方式,哪个更接近人耳聆听自然界声音时的方式,一目了然. 本文不是谈论大耳机和耳塞哪个声音"好"的. 只谈: 1) 耳廓效应的影响, 2) 为什么入耳式耳塞音场不如大耳机真实自然有包围感,以及, 3) 为何一些大耳机的声场是特别地宽阔自然(比起其他大耳机).
通过以上,我个人观点说得很清楚了. 耳廓效应是使得入耳式耳塞声场不够自然真实的最大因素,而耳廓效应甚至决定了哪些大耳机的声场会比较好. 即, 在大耳机中,声场表现特别宽阔自然的那些,也必然是耳机单元和人的外耳之间留出了足够呼吸空间,使声音在进入耳道之前,先让耳廓发生作用的那些. 典型的如K501,K601,K701,GS1000,STAX 007等. 大耳机里,那些不完全包住外耳,压得很紧,很帖外耳的,声场就无法做得出色.
同样是歌德耳机,为什么GS1000被公认为声场最宽阔的耳机之一,而RS1则被公认为声场小,近,大家现在应该知道了其中的关键.
(完) 从声音角度说,耳塞确实有耳塞的好处。它可以细节特别清晰,这点也和它“一股脑儿往耳道里灌声音”的方式有关。它以最直接的方式(直线方式)把声音灌进耳道,细节被最直接地输入耳道,很多好的耳塞可以做到解析非常高,细节非常清晰。然而这样的声音毕竟是缺乏真实感、自然感、规模感的。在这“三感”上,即使是最高档的耳塞,比起好的大耳机,也差得很明显。高档耳塞的声音有点像是“微缩画”,细节很丰富,笔法很细,但声音是缩微的,规模感偏小的,也难说“宽松自然”,而大耳机虽然听感上不那么细节突出,但有种真实的规模感、包围感,音色也要更为自然、宽松。
有些发烧友喜欢用落地式大喇叭和小书架喇叭的对比来形容大耳机和耳塞,这个比喻也是基本对头的。听过大口径、大尺寸的大型扬声器,再回去听高级书架喇叭,就会明白,尽管高级小喇叭可以有非常好的解析,但无法在声音的整体规模感、自然宽松感上去和大喇叭比。
耳塞的优势是在于便携性、在于入耳式耳塞的良好隔音性、在于易推性。耳塞不要去和大耳机比音质。耳塞和大耳机的听感在很多地方完全不同!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0-8-18 12:12 编辑 ] 自从有了耳机之后我就很少听耳塞了. :victory: :victory: 耳塞没认真玩过,不过我听过同学的动铁,感觉声音不自然,收得很快,没有小白所说的大耳机的松弛感 占位直播?学习… 一直玩耳塞。。。现在转向耳机了 耳机有耳塞所没有的自然感 同,能听耳机就不听耳塞。。。 白版这篇文章,在很久以前已经拜读过了,分析的很不错 嗯.....的確寫的不錯.....學習了...... 拜读了
大耳机的确听起来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