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和穆拉文斯基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音响效果比较
勃总一向是柴可夫斯基的拥趸,凡稍有点名气的指挥灌录的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都在勃总的购买计划范围。勃总无事喜欢比较柴可夫斯基交响的各种版本。现今论坛热议“粗犷和细腻”之话题,勃总将通过比较卡拉扬指挥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和穆拉文斯基指挥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音响效果,来证明粗犷和细腻是艺术表现的二种形态,它服从于作品的要求,不存在对立。而粗糙的声音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大家熟知的德国唱片公司出品的由苏俄大指挥家叶夫根尼.穆拉奈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的唱片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成就。在1960年的下半年录于英国温布尔顿镇大厅。以前西方人士不太了解苏联指挥和乐队实际水平。通过这二张唱片显示了穆拉文斯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鲜明的声音特征。演奏力度惊人,强大的动态对比横扫一切,震撼人心。弦乐部分演奏的特别丰满,管乐部演奏的明亮而富有冲击力,乐曲所有细部再现精准,轮廓分明,激情洋溢而又不失分寸。在这里穆拉文斯基丝毫不考虑如何甜美的歌唱,也不考虑如何使乐团的音响富有效果。穆拉文斯基是通过是内心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去控制一切,就像一匹黑色的骏马狂奔在暗夜中的俄罗斯大地。穆拉文斯基的唱片最初让勃总惊呆,那凄厉、颤抖的,突然随时可以炸响的铜管,让人觉得非常刺耳,清冷的弦乐没有丝毫的美感。但一切都无关紧要,只要翻开总谱对照,其实他对总谱的把握极其严谨,他对柴可夫斯基所有总谱标记,从最弱到最强都无一离谱。穆拉文斯基对乐曲结构了如指掌,演绎如同照X光片那样一清二楚。穆拉文斯基指挥的柴可夫斯基表面看上去风格粗犷,实际上那是服从艺术需要,通过观察乐曲演奏细节,穆拉文斯基表演是极为精细的,没有半点粗糙和随意的地方。他的乐团声音是独树一帜的,带有明显俄罗斯风味的。可以负责的讲穆拉文斯基之所以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大指挥家,正是杜绝了俄罗斯指挥常有的粗糙的表现方式所致。
看了一下卡拉扬的唱片目录吓一跳,具不完全的统计他先后九次录制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甚至到生命的最晚年,它访问日本时还在演“悲怆”。可见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与这位大指挥家有着特殊的渊源。汤未海当年在老头子面前班门弄斧,演了一曲“悲怆”,弄得大师龙心大悦遂收为徒弟。我猜测卡拉扬一定是被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中那瑰丽变幻的色彩,突如其来的伤感和信手拈来,无处不在的旋律所吸引。卡拉扬喜爱华美的音响效果,于是他指挥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卡拉扬的柴可夫斯基通常是竭力使管弦乐团产生最美的音响,,在作品具备管弦乐团的华丽色彩和优美旋律的条件下,形成了一个压倒一切美妙的音乐宇宙。当然卡拉扬这种唯美高于一切的演奏方式也受到不少非议。勃总高度赞赏70年代卡拉扬在EMI录制的第四交响曲,其中的即兴演奏流畅优美无与伦比。也喜爱他80年代在DG录制的第五交响曲,其中第三乐章摇曳不定的节奏,配上伤感的圆舞曲让人陶醉其中。更推崇他生命末期率柏林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录制的第六交响曲,那是真正令人敬畏的演奏,弦乐线条自然蜿蜓,放任铜管领头主导,木管和弦乐自由流淌的境界,在这里死亡是最美的,也是最有力量的。最后日本观众疯狂的掌声和跺脚完全可以感到现场的气氛。卡拉扬的艺术作品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粗糙二字。大师一生最痛恨的就是平庸和粗糙,这些都是艺术的大敌,大师一生都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难道不能给我们启示吗?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位艺术大师表演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杜绝粗糙平庸的表演形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达到致臻完美的艺术境界。如同我们制造音响产品一样,不能把产品本身的缺陷推给表演风格,更不能给自己的产品找借口,把缺陷说成长处,只有不断否定自我,日益精进,才能制造出大家所信服的优质产品! SF 音响效果当然都是很棒的
穆老的相对朴实些
卡爷的相对霸道些
想起偶十几岁看电视第一次听卡爷的“悲怆” 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我更喜欢朱利尼.... 嗯,的确是这样。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勃总谈音乐远比谈器材要来得引人入胜,顶 原帖由 月夜听琴 于 2010-8-11 20:27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勃总谈音乐远比谈器材要来得引人入胜,顶
:lol :lol :lol 原帖由 月夜听琴 于 2010-8-11 20:27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勃总谈音乐远比谈器材要来得引人入胜,顶
勃总以后应该多谈谈音乐,引人入胜啊 勃总是整体主义风格,文章都是一大块,典型前苏联样式:) 又喘不过气来了 单论柴交,在下认为,比较好的版本首先是穆拉60年DG版,其次是杨松斯,阿巴多(柴六),切利等的录音。卡爷的老柴实在不敢恭维。从录音中可以知道,单说老柴交响曲,演奏技术上,列宁格勒爱乐的整齐度,音准,层次,细节都比柏林爱乐好。当然我不是说柏林爱乐技术水平差,主要是同样一个曲子苏联人排练几十次,演出了上百场柴六,柏林爱乐才排练2-3次,水平能一样么?换成贝多芬又可能是德国人强点。 乐团音响风格上,列宁格勒爱乐的音色更适合演奏苏俄作品。至于lz说的俄国乐团音响效果粗糙更多是因为六十年代录音技术落后,现场去听,列宁格勒爱乐这个档次的俄国乐团声音是奔放,丰满的,弦乐非常华丽没有刺激的感觉。 音乐诠释上卡爷对柴六的诠释比较平庸,没有深刻的理解老柴的内心。穆拉对老柴的诠释,至少目前没有人能出其右
[ 本帖最后由 kaoyakaoya 于 2010-8-11 23:06 编辑 ] 能诠释好柴五的指挥家很多,伯恩斯坦,斯托科夫斯基,杨松斯,穆拉,捷杰耶夫,卡爷的也还好。因为柴五还是比较效果型的。
能演好柴六的就屈指可数了,最好的肯定是穆拉,大概是因为柴六的精神内涵太丰富了,已经超越了技术处理层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