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uai11 发表于 2010-7-9 10:28:14

[zz]走出上海爵士误区(1)

什么是爵士?爵士是什么?无论你在大街上随便找行人做随调,或是在大学、书店里问斯文的学生,即便在价格不菲的酒吧里同穿着入时的白领聊几句,答案极有可能会同样地令人失望。没多少人会兴致勃勃地说出爵士乐的来龙去脉,能说出一、二的大概也就是老年饭店爵士乐队,能说出几首Nat King Cole的流行歌便标榜自己喜爱爵士,已经很得意了,要不就风马牛不相及扯起雪茄加红酒所谓的小资情调。

究竟是上海误解了爵士,还是爵士误解了上海——JAZZ,尽管这个外来的音乐语言似乎与上海特别有缘,但始终若即若离,盘桓在城市的上空而不得着地。三、四十年代,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呈现出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步流行摇摆乐的浮华景象,可那是由清一色的菲律宾或白俄乐队撑出来的市面,没有国人的份。直到 1946年,吉米.金大乐队在百乐门登台亮相,向世人宣示了一个概念:中国人也能演奏Swing(摇摆)。但演奏的毕竟也是从纽约空运来的和菲律宾乐队同样的谱子,从专业层面上讲,没什么可大肆炫耀的,只不过换了汤,没换药。从历史的眼光分析,并非没有能力换,重要的是没这个时间换。因为没几年功夫,革命胜利宣告上海爵士历史落下帷幕。此时,正是爵士乐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曾经的“东方巴黎”却与爵士乐断绝得干干净净。
八十年代初,当爵士乐的概念小心翼翼地重返上海滩时,全是五十开外的老年人在饭店演奏当年的老曲子,老年爵士因此得名。当时的国人如同刚苏醒过来的植物人,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爵士乐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摇摆乐几乎成了树根。一晃又是二十年过去了,这批老人要么归西,要么已届耄耋,于是,又有一批新的五十开外的老人被聘站到了那块金字招牌下取而代之。这次问题就严重了:汤换了,连药也换了。如果说,前面一批老人尽管演奏的是陈旧的摇摆曲,但仍称得上是上海的爵士元老和文化古董。后面的这批则怎么也跟爵士扯不上边。既无爵士演奏经历,又无爵士教育背景。根据旅游指南或外行推荐慕名而去的话,在那儿只能听到一些和声混乱的三步四步舞曲。作为城市的旅游景点和文化窗口,它不仅误导了大批中外游客,也误导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更严重的是,误导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尽管爵士乐已有百年历史,但爵士乐的性格是越活越年轻,我们不能一直把老年爵士作为上海爵士的代名词,何况生命有自然法则,历史是客观发生。上海爵士乐存在的巨大断层需要年轻一代的音乐人付出热心和耐心来弥补。

然而,曾几何时,一些无知又好事的媒体人员给爵士乐套上了一顶莫名其妙的“小资情调”的帽子,还煞有介事地生造一张所谓的爵士地图,将一群无辜的白领们引入了昏暗的酒吧,一时间,酒吧似乎成了上海继舞厅、饭店之后观赏爵士乐的最佳场所。这种不负责任的宣传比用彭嚓嚓来误导游客更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极大地妨碍了爵士乐的普及和传播。

和平饭店于07年4月停业开始进行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整修,预计2010年重新开幕。修缮后将由费尔蒙酒店集团(Fairmont Hotels & Resorts)代表锦江集团管理。极负盛名的美国豪华酒店设计顾问公司Hirsch / Bedner Associates(简称HBA)主席与行政总裁贝纳说,修复历史酒店最重要的是“保留情感,好像再次重逢老情人,却比记忆里还明艳动人”,不要拘泥于维持旧时的一景一物。

不过他说,饭店内著名的爵士酒吧肯定不只会保留,还会发扬光大,把它变成世界一流的Jazz Bar,“我对这爵士酒吧很有感情,可惜它现在的表演水平已退化至劣等级数(bastardized)。如果饭店愿意,我甚至想自己接手来经营!

贝纳先生作为外国人第一次对这支已有20年历史的老人乐队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劣质。其实,在此之间,也有不少本市的文化人士尤其是爵士乐方面的专家对和平饭店老年乐队的演奏水平颇有微词,甚至质疑他们演奏的根本不是爵士乐,只不过他们的意见只能私下发表或在个人的博客中表述,而贝纳先生此次在接受《联合早报》的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地亮出自己的看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z]走出上海爵士误区(1)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