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听了能回忆过去的歌曲--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p_asAwp9hI/试听连接,一直想找WAV或APE格式的,一直没有找到.........忆里有许多音乐。
通俗易懂的有如流行音乐和各种以人声演唱为主的乐曲,曲调或简单或华丽,永远叙说着尘世生活的快乐与悲伤,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更为内涵丰富的就应当算是纯器乐乐曲了。比如新世纪音乐,比如电影原声音乐等等。最为深刻和内涵深奥的,当属古典音乐了。因为它最丰富,因为它最典雅。而凡夫俗子有如我是轻易难以理解它的美丽和深刻的。
这不免让人泄气了。这是一座绚丽多彩的音乐圣殿。你可以赞叹它的精彩绝伦,举世无双,但你却无法真正走进其中,无法体味其中的美,无法与隐藏于音乐深处的精神相契合。于是你仅仅满足于赞叹。
然而还是有这样一些乐曲。它们同样来自这座圣殿。它们简单纯粹却又丰富沉醉,无须绞尽脑汁条分缕析,只要一听就可以直叩心扉,直达心底。我把它们看作这座神殿泄露出来的光芒,照在我们心里。比如《梁祝》,比如贝多芬的《月光》,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再比如,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G弦上的咏叹调》是少数我一听便能认出来的古典乐曲了,尽管我知道的古典乐曲也不多。
《G弦上的咏叹调 (Air On The G String)》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u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原曲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19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G弦上的咏叹调》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从第一段落起初开始,旋律庄重悠长,起伏平缓,如行云流水,并几经反复。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到第二段落,原来的意境并没有被破坏,反而在情绪上有所发展,旋律起伏较大,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像空气中不停流转的风,又像海上起伏的浪,但远比那美丽动人。在全曲的最后,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在祝福。你置身于这样的乐曲中,仿佛一个罪孽深重却无法解脱的人。你跪在上帝面前祈求宽恕,而上帝则以悲悯的姿态迎接你,接受你的倾诉,你的忏悔,为你救赎,为你解脱。你又仿佛是一个历经磨难,受尽坎坷的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你愤恨不平,诅咒命运,心中充满黑暗。此时上帝再次来到你面前,为你抚平心灵的痛苦,精神的创伤,让你再次感受到光明,感受到美好… …总而言之,这是光明的音乐,是美的音乐。
由此,我似乎领会到在电影《七宗罪》和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用《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配乐的特别用意,以及音乐响起时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我想是巴赫将《G弦上的咏叹调》这个音乐世界缔造得太摄人心魄了,让人油然而生“此曲应只天上有”的赞叹。
就像电影《莫扎特传》里所说的,上帝将音乐告诉莫扎特,莫扎特就随手将这些神作写了下来。虽然是比喻的说法,但无不说明莫扎特的天才。我想如果有《巴赫传》,同样的比喻也不为过,至少在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上是这样的。
它是上苍给尘世中的我们的珍贵的礼物,但首先是给天才巴赫的礼物,也是巴赫给予我们的礼物。没有它,音乐的圣殿将失去多少光辉的色彩,而艺术的世界又将减少多少动人心魄的美?
许多时候,对于来自艺术上的、生活中的美,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你曾为一片风景驻足,为一幅画或一张照片而心有戚戚;如果曾看过一部电影,你为之欣喜,为之落泪,或者,被一首音乐所冲击、所震撼,我想那就是美的力量,美的强大了。这样的美令人愉悦,令人光明,让人面对人生的困苦又多了一份信心和勇气。那是一种照耀人生苦难的光明。
真正的美是无价的。虽然世事沧桑,岁月老去,它们却在时光的磨洗下历久弥新,愈发经典。在多年以后,重又谛听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你也许能够再次找回第一次聆听时的心灵撞击的感觉,重又看到沧桑繁复而又丰富多彩、让人含泪又含笑的人生,重新感受到失落已久的美好与光明。那是永久的关于生活的感觉与记忆。
于是你感谢生活,感谢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转帖请注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