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metal 发表于 2009-3-2 00:44:56

原帖由 mifeng 于 2009-3-1 17:17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ls最近总开国语啊:P

不是有人提意见了么:$

见签名,现在家里蹲着,听碟呢~~~

zbllzbl 发表于 2009-3-2 09:15:09

看来大家对古典音乐爱有所提高:lol :lol

mifeng 发表于 2009-3-2 12:24:10

原帖由 zbllzbl 于 2009-3-2 09:15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看来大家对古典音乐爱有所提高:lol :lol

台机听古典音乐真爽啊:Q:Q:Q
我说为什么我小时候爱听点交响乐的,年龄越上去越不喜欢了呢,原来跟重播设备也有关系
又有点怀念起以前的磁带随身听来了

小白 发表于 2009-3-2 13:10:53

用不同的弦拉同一个音,音高相同,但音色是不同的. 有一首炫技的小提琴小品,里面有一段就要求分别用G,D,A,E四根弦拉同一个音,实际听演奏效果,音色各不同,颇有意思.

ljw100 发表于 2009-3-2 15:35:25

昨晚仔细听了德的大提琴协奏曲1、2乐章后,还未能将曲式结构大体弄明白。刚上网搜,见一帖子,号称“小白”写的,是白版写的?呵呵。
=========================================================
大家好,小白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次带来的曲目是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



      首先,先让小白介绍一下作曲家德沃夏克吧。安东·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度过的。十三岁时,他便沿袭父亲的道路,当了屠户学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是一个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十六岁时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这所音乐学校是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1859年,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此后他便开始在捷克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吸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乐派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迈上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作为作曲家,早在1859年,十八岁的德沃夏克就发表了自己的作品。1865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此后便开始了他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1878年,他创作的《斯拉夫舞曲》获得很大成功,从此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1892年,德沃夏克来到美国,担任了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当时德沃夏克已经六十岁高龄了。


  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把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他在美国任教期间,以美国黑人音乐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黑人四重奏)和他那光辉的代表作《新大陆交响曲》。


  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他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十一部神剧和清唱剧,九部交响曲,五部交响诗,六部协奏曲,三十二首室内乐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中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等等。


  1904年5月1日,德沃夏克因中风在布拉格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作曲家我就先介绍到这里,他的作品中第九交响曲和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最为大家了解,以后有机会的话小白也会向大家介绍他的第九交响曲。接下来言归正传,介绍一下这次的内空吧。



第一乐章:快板,B小调,奏鸣曲式。在低音弦乐伴奏下,由单簧管奏出第一主题,逐渐加上弦乐及其它木管乐器,合奏予以反复。然后圆号表现五音音阶优美的第二主题。呈示部的核心部分为主奏大提琴奏半带即兴性的第一主题,将其动机作华彩发展,经过颤音之后的跳跃的快速音群。在高音域奏出主题变形后,表现柔美的第二主题。发展部以持续D音上第一主题的变形开始,其动机由各种不同乐器作巧妙发展。主奏大提琴以变形的表现再变形第一主题,长笛与双簧管接替,大提琴发展成华彩,最后变成八度音程的技巧化快速音群,以上行半音阶告终。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慢板,3段体,G大调,是一首乡愁之歌。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之后,恰逢妻妹约瑟菲娜死亡。约瑟菲娜曾是德沃夏克爱恋的对象,为她的死,德沃夏克特意在一乐章的中段加上了约瑟菲娜最喜爱的歌曲《独自一人》的旋律,以此旋律作为这个乐章的第二主题。



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自由的回旋曲式。这个乐章巧妙地运用了黑人灵歌旋律与波西米亚民间舞曲节奏的结合。在低音弦乐以持续升F音所刻划出的节奏上,由圆号奏出主要主题动机,然后在其它乐器上予以一一发展。大提琴独奏深入展开乐念,发展成咏叹性的旋律。此乐章的第一副主题为稍减慢速度、由断续性乐句组成的优雅主题,而第二副主题是G大调中板,有民歌的色彩。尾奏从行板,单簧管奏出第一乐章开头动机后,圆号承接,转为庄严的行板;然后增加音量与速度,以生动的快板的合奏推向高潮结束。



          这次我向大家介绍的版本是俄罗斯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齐和指挥皇帝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由DG唱片公司录音的大禾花版本。这个著名的版本也是得过企鹅三星带花的最高评价。其中老罗在第一乐章中的大提琴独奏惊为天人,拉得如倾如诉,如怨如慕,把大提琴柔美忧郁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卡拉扬大师的指挥也是恰到好处,恰如其氛,特别是其中木管的演绎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BPO随随便便能够超越的了。



       以上就是这次小白谈古典的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顶顶,谢谢大家了!




附件: 抱歉,您需要登录或注册后才能查看.

mayao11 发表于 2009-3-2 15:38:46

原帖由 mifeng 于 2009-3-2 12:2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台机听古典音乐真爽啊:Q:Q:Q
我说为什么我小时候爱听点交响乐的,年龄越上去越不喜欢了呢,原来跟重播设备也有关系
又有点怀念起以前的磁带随身听来了

小学的时候用磁带听蓝色多瑙河,好听的一塌糊涂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那种感觉了 :Q

mifeng 发表于 2009-3-2 15:49:24

原帖由 mayao11 于 2009-3-2 15:3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小学的时候用磁带听蓝色多瑙河,好听的一塌糊涂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那种感觉了 :Q

是啊,现在好的磁带机也买不着了,磁带也买不着了
听着台机,我开始格外想念磁带了

ljw100 发表于 2009-3-2 22:03:37

再反复听第一乐章,仍未听到再现部里有第一主题。我只好“胆大妄为”地将视频中8分50多秒处开始的那一段旋律看做是替代再现部第一主题的再现,这段旋律应是新素材,非主部中的素材变化而来。

无论是省掉再现部中的第一主题或是用新材料来替代再现部第一主题,都是对奏鸣曲式大的改变。

小白 发表于 2009-3-3 11:19:04

老刘,到了浪漫主义年代,很多作曲家已经不再因循守旧地呈示部 - 发展部 - 再现部了. 都这样多"八股"啊! 德沃]夏克这部作品第一乐章的再现部确实只再现了第二主题,压根儿就没有再现第一主题. 同时你注意一下他的发展部是只发展第一主题的,没有去发展第二主题. 所以作为平衡,再现部只再现第二主题.

ljw100 发表于 2009-3-3 11:46:51

发展部只发展第一主体,这个我已注意到。

这乐曲还算“规矩”的,基本符合标准的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即按第一呈示部、第二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的模式。布鲁赫的第一小协,连发展部都省略了。

上面我提到的那段旋律,我只好把它归到再现部中,否则就不知算啥了。

这乐曲最打动人的,是第一呈示部中由圆号吹奏出的第二主题和第二呈示部中由主奏大提琴拉出的第二主题,再现部中再现的第二主题,因变调(音调升高了)而没有那么伤感惆怅了。

pig2man 发表于 2009-3-3 11:51:52

^_^看这一段
Exceptions to the recapitulation form include Mozart and Haydn works which often return to the second subject group when the first subject group is elaborated at length in the development.
这个exception到了德沃夏克的时代应已成了某种可循的定式了吧。:)
其实这么做是相当合理的,如果之前一直在发展第一主题末了了还要来个“再现”,那可怎么“再现”啊,都听腻了。

布鲁赫的小协是个异类啊。

[ 本帖最后由 pig2man 于 2009-3-3 11:57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09-3-3 12:01:27

浪漫主义时期一个特征就是奏鸣曲式的变化多了,边界模糊了,再一个就是主题开始变多,一个乐章内往往可以有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主题出现. 用第一,第二主题就无法包容了,有时会出现第三,第四主题. 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丰富音乐内容,构成更多的对比,有时也不必去想: 这是属于第一,还是第二主题,还是转接部主题?

ljw100 发表于 2009-3-3 12:07:04

是否是个“定式”,我还不知道,现在还听得少啊。

布鲁赫小协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仅再现一个引子。

听音乐注意一下曲式结构,可以大致把握一下音乐发展的脉络,也是一种“玩法”。

昨晚用701听了一遍第一乐章,感觉就差多了,这种差异来自于701的中频还差口气。听大提琴、小提琴的G弦,需要绵厚饱满的中频啊。

lcj 发表于 2009-3-3 17:05:37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9-3-3 12:07 PM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是否是个“定式”,我还不知道,现在还听得少啊。

布鲁赫小协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仅再现一个引子。

听音乐注意一下曲式结构,可以大致把握一下音乐发展的脉络,也是一种“玩法”。

昨晚用701听了一遍第一乐章 ... 何不换台RKV推推试试?

ljw100 发表于 2009-3-4 12:41:54

没听过RKV。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欣赏古典的一个方便工具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