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念大師「大衛王」奧依斯特拉赫(转自文汇报)
文:周光蓁(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中国古语有云:以德服人者王。如果把这句话应用在二十世紀小提琴演奏大师中,大卫.奥依斯特拉赫(David Fyodorovich Oistrakh)可谓当之无愧。另一位巨擘海费兹(Heifetz)具有震慑的技巧,而梅纽因(Menuhin)、西盖蒂(Szigeti)则以典雅人文精神闻名。但把德、才集于一身的,只有万众敬仰而昵称为「大衛王」的奧依斯特拉赫。
奧氏是位提琴全才。除了小提琴獨奏,他的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中提琴獨奏、指揮、音院教授、文化大使、國際比賽評判主席等身份都獨當一面,是音樂史的奇葩。
9月30日是這位小提琴巨擘的百歲冥壽,本文既紀念一代宗師,介紹他的一些經典錄音,亦回顧他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包括在五十年代於神州大地震撼中國提琴界的演出。
奧氏的出生地黑海沿岸的奧德薩(Odessa)市,是該地區的文化樞紐,音樂人才輩出。和奧氏差不多同期出生成長的,有另一位小提琴巨人米爾斯坦(Milstein)和鋼琴家基利斯(Gilels)等。該市的歌劇、芭蕾都歷史悠久,奧氏的母親便是歌劇院合唱成員,排練、演出都讓兒子留在樂池看著樂隊幹活,由此養成他琴弦中迷人的歌唱性特質——很難相信出自一位大胖子之手!
奧氏在芸芸小提琴大師中的肥胖特徵是獨有的,但他的好友、同樣傳奇的鋼琴家歷克特(Richter) 卻認為,這原來正是成功的秘訣。歷氏在傳記中說:「他(指奧氏)演奏時鮮有移動,小提琴是他身體的延伸,一切都是由他雙腿和肚皮支撐著……也許這聽來很詼諧,但肚皮和雙腿確能產生優美的音質」。
德才兼備
和海費茲不一樣,奧氏並非星級天才兒童,而是經歷系統式的嚴格訓練。首先在學生樂隊,然後小組室樂重奏。曾經有一次他司職弦樂四重奏第一小提琴,負責大提琴的並非別人,而是米爾斯坦!
這種訓練似乎正相反於現時各院校所採用的方法。但樂隊、重奏所提供的有機整體意識、樂器之間的磨合對答、精確音準等訓練,都完全體現在奧氏獨有的溫厚、純樸、精準音色中。
奧氏首次以獨奏身份演出時,已經十五歲,選奏的並非炫技的巴格尼尼,而是典雅的巴赫的A小調協奏曲,還有貝多芬第七奏鳴曲。可見奧氏的藝術性格在少年時期已經定型。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所錄的全套貝氏奏鳴曲、兩首協奏曲和兩首浪漫曲都是瑰寶,尤其是F大調浪漫曲小提琴委婉的歌唱,聞者動容。同期所錄的巴赫三首協奏曲亦同樣雋永精彩。
奧氏偉大之處在於他成功地將作曲家的意圖和自己的演繹風格統一。他的琴音和氣質根據作品而異,因此變化幅度宏大,但說服力強。除了以上提過的作曲家外,他的莫扎特協奏曲和奏鳴曲(尤其是Andante 1972年現場版)超凡脫俗。而在西貝遼士以超難度著稱的協奏曲,尤其是被形容為「北極熊在跳波蘭舞曲」的第三樂章中,奧氏表現出浪漫和力量,技巧和抒情的完美結合。
奧氏對作品表現出的忠誠和說服力強的藝術實踐引來多位當代作曲巨擘為他譜寫新作。普羅哥菲夫的奏鳴曲、哈察都量的協奏曲、蕭斯達高維奇的兩首協奏曲和1968年為奧氏60壽辰而寫的奏鳴曲等,都是因奧氏而面世的力作。
雖然公認為大師中的大師,奧氏為人謙厚樸實,沒有海費茲的高不可攀或艾昔史頓的傲氣,一輩子奉獻給音樂和他心愛的提琴。他對同行的謙厚是跟他至尊的身份很不對稱的。同是俄羅斯猶太裔的曼紐軒和他可謂一見如故,前者首次到訪莫斯科時正值11月,天氣又冷又濕,下機時只見到奧氏站在停機坪久候著,讓他大為感動。更讓曼紐軒難以置信的是,奧氏曾把蕭斯達高維奇獻給他但還未公演的第一協奏曲的樂譜抄送了一份給曼氏參考,徹底打破「文人相輕」的傳統。
跨越政治樊籬
奧氏最偉大的成就,是他以王者的小提琴造詣,跨越重重政治樊籬,為藝術服務。上世紀五十年代冷戰打得正酣,他首度在西方亮相,以懾人的琴藝先征服倫敦,繼而攻陷紐約。兩地以尖酸刻薄聞名的樂評人罕有地以藝論藝,還把他和海費茲作比較,認為他有更多古典氣質。在卡耐基首演時,更吸引小提琴至尊克萊斯勒出席。「當我看見他深深沉思聽我演奏,之後站起來鼓掌,我簡直以為在做夢!」「大衛王」多年後回顧「王上王」聽他演出時仍然激動地說。
奧氏在美國首演兩年後到訪中國時仍處於其最頂峰狀態。1957年金秋北京國慶節,迎來的不只有奧氏,還有鋼琴巨擘歷克特,兩者都是只此一次訪華演出。其時正值「反右運動」,國內政治氣氛仍然緊張。但中蘇關係還算親密,兩位傳奇大師同時到訪北京體現社會主義兄弟情誼。
奧氏在京期間,突然傳出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震驚全球。此舉亦讓中國沾了光。幾天後,蘇聯駐華大使館安排奧氏專場,出席演出的,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最高領導層,名單中還有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陳雲、彭德懷、鄧小平、賀龍、陳毅、彭真等。這很可能是共和國史上唯一一次全體領導人聆聽國際級小提琴大師的現場演出,意義不凡。
至於在京給民間的三場演出,由於門票定價八毫至兩元,旋即售罄,最後再加演一場。其時中國提琴和演藝事業仍嫩,但奧氏並無因此敷衍了事,反而與鋼琴拍擋楊波爾斯基 (Yampolsky)演出與國際標準無異的獨奏會,其中還背譜演奏馬思聰著名的《思鄉曲》,令在場的作曲家感動不已。他還和中央樂團演奏莫扎特第五協奏曲,由剛從蘇聯回國的李德倫指揮。之後亦和中央歌劇院樂隊演出貝多芬協奏曲。據不少老樂隊成員回憶,奧氏排練過程中溫文有禮,絲毫沒有半點架子,在演出前不斷練琴之餘,還指點樂師演奏技巧,以達到他的高要求,中國年輕同行當然受益不少。據聞大師在京的實況演出曾以一套黑膠密紋唱片出版,如果有關部門能將之製作成CD,善莫大焉!
「棋」樂無窮
除了音樂以外,奧氏還是國際象棋高手、收藏家和攝影發燒友。他跟另一高手、作曲家普羅哥菲夫曾公開對弈成為美談。據前鮑羅丁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杜賓斯基(Dubinsky)回憶,他和奧氏在斯大林國葬三天期間駐守在後台,間段演奏哀樂。在發悶期間突然想下棋,誰知奧氏說他正有一套旅行象棋,就在口袋裡!於是二人以樂譜掩蓋偷偷下棋。但卻被守衛發覺兩人看同一版樂譜達兩小時之久,著他們加速練習進度!他們於是定時「翻譜」。
攝影方面奧氏在北京大有收穫,在頤和園、天壇都拍下不少照片,陪伴他的指揮李德倫也是好此道者。李夫人當時是中央歌劇院首席小提琴之一,與奧氏合作、合影,距今剛超過半個世紀。
至於為奧氏全程擔任翻譯的是現居香港的音樂前輩毛宇寬。毛氏乃傳奇常州音樂院幼年班的「老大哥」。他的學弟之一黃曉和是奧氏唯一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中國入室弟子,可惜練琴過度導致手壞。現為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教授。
謹以此文遙祝大師百歲誕辰!
[ 本帖最后由 Linf10 于 2008-10-26 13:09 编辑 ] 怀念大师,我也喜欢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在EMI和DG留下了一些效果很好的录音. 前苏联的录音虽众,还包括很多现场,但音效出色的极少. I bought a decca recording, brunch violin concerto
fim records 24xrcd, quite impressive 前两天看了一部纪录片,里面有一段罗斯特罗波维奇的采访,大师在谈到奥依斯特拉赫时,动情地说道:“我是在战争中成长的一代人,在那段日子里,电台每天都会播放奥依斯特拉赫演奏的圣桑的随想曲,每到广播的时间,我都会把耳朵紧紧地贴在收音机上,生怕漏掉一个音符,伴随着美妙的琴声,所有的不安与恐惧都烟消云散了。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会跟我们说‘好好学习,那样你们就能成为像奥依斯特拉赫一样的人’,那时的我觉得他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对我来说他一直都是一个神,是当之无愧的小提琴之王!”
在另一段采访中,梅纽因也说道:“我从未见过像奥依斯特拉赫那麽正直的人。”大师还说:“他是我见过的换把最快的小提琴家,我曾有些羡慕的对他说‘哎,我永远也没法像你那麽快的换把’他对我说‘不会的,三个月,三个月你就可以领悟’这时大师笑着说‘结果我始终都没能领悟’。”
这是大师间的惺惺相惜,他们不光是伟大的艺术家,更是伟大的人,万幸录音的出现,才让我们可以领略这些故去大师们的风采,向大师们致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