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CD可能存在的缺欠
作者、出处均不详。CD的寿命很长,但并非无限长,而且市场上出售的正版CD,其制造也并不总是完美的。
出品过获得留声机唱片奖的尼古拉耶娃演奏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的英国Hyperion唱片公司,当年很大批量的CD委托瑞士的一家公司压片,结果由于采用的材料有缺陷,那批CD两三年后镀铝膜统统氧化,压塑也不再透明,有的根本不能在播放。Hyperion唱片公司还很无耻地在自己的网站上声明该质量问题与Hyperion无关,不予赔偿等等。
天龙公司出现过更严重的质量问题。有一批当时内容很难得的古典CD,是对精挑细选的一些东欧各国的优秀版本用天龙技术进行混声。那些CD中有的表面莫名其妙地出现不透明的印迹,根本不能播放。
EMI公司在英国压片的CD,又一阵子常可见到镀铝膜有不规则水印。这样的CD当时俗称尿炕碟。不过,没听谁抱怨过影响播放。但天晓得寿命是否会缩短。
Philips小双早年刚出来的时候,不少75分钟以上的碟子在有些CD机上有跳音现象。后来的小双张这个问题就很少见了。
DG九十年代初有批德国出产的CD,有零星可见的疵点,不透着太阳看不到,透着太阳看便可看到星星点点的阳光透过了,俗称满天星碟。不幸我当时收藏的伯恩斯坦纪念推倒柏林墙的贝九就是一张满天星。如果用一般的CD机播放,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用高档一点的CD机播放则不行。
话说回来,CD这种技术本身从现在算下去能否有三十年长都很难说。再过三十年,说不定一张现有CD大小的媒体,可以把贝多芬的全部作品储藏进去,谁还在乎现在的CD能不能听。
提到前些年有的超过75分钟的CD播放有问题的话题,据我所知:当然有些碟片压制有问题,外圈误差太多,所以引致跳轨;但在相当一部分情况,是由于CD播放机的传动机构不支持超过74分钟的CD而引起的。80年代初 CD刚问世的时候制定的工业标准是:上限为74分钟(所以如果看回一些旧版CD会发现某些很怪的现象:比如说Previn指挥LSO演绎的《天鹅湖》全剧,80年代EMI的正价版为2CD,但是CD却因为乐曲长度省掉了原录音里的一小段;但看看两张CD的总长度,都是73-74分钟,按照这几年CD可以装下80分钟的音乐的技术,现在把省掉的那段补到两张CD的任何一张上面都是没问题的,但80年代的时候EMI却不能这样做)。大家都知道目前电脑光驱使用的传动机构是CDM 9,CD传动机构是从当年的CDM 1发展起来的,CDM 4之前的传动机构理论上都是不支持超过74分钟的CD的(激光头运动轨道的末端制造为74分钟那一圈对应的位置),所以90年代的时候超长度CD出现的时候,有一些老用户的CD机播到最后头的时候总会出问题,不过目前市面上的所有CD都是支持超长度CD的,一般现在问题就看你的CD能刻下多少了——播放机都统统能给你都读出来。
另外关于“满天星”的情况。那时在89年左右的时候,宝丽金在汉诺威的压片工厂试验采用新的工艺技术制作CD,可惜该次试验不成功——镀层质量不过关(满天星的来由),并且更要命的是CD片基的树脂配方出了问题,导致CD说明书会和CD粘在一起,导致整张CD的受损。所以宝丽金当时允许购买了这批CD的消费者免费更换新的没问题的CD,尽管如此,仍有大量的有问题的CD流到了市场里,当年对宝丽金影响不可以说不大的。
在这次事件之前和之后的CD,生产质量是绝对过关的。比如说早期的宝丽金CD吧,德国压制的质量是好到令人惊奇的——制作片基用的树脂塑料十分耐磨,我有好几次不小心用硬物稍微划了一下这种CD,之后经过很仔细的观察,CD上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另外我的一位朋友保存CD不当,导致有一些这类CD(都是宝丽金早期德版的)的镀铝层发生了氧化,但奇迹就在于,尽管这些CD的镀铝反射层有较大程度的氧化损坏,但是放到CD机里面仍然能够正常播放,仅仅在一些破化最严重的区域附近能听到偶尔产生的“啪啪”的杂音。这样的质量是其他的CD里比较少见,比如说我有张TELARC的CD,不小心长了点霉,用水冲洗之后不得不用医用棉花吸水,吸完之后再仔细观察,发现CD上面已经留下了很浅的摩擦痕迹,和前面所说了宝丽金早期CD相比,质量就明显差了一截了。 恩,不错,详细 话说回来,CD这种技术本身从现在算下去能否有三十年长都很难说。再过三十年,说不定一张现有CD大小的媒体,可以把贝多芬的全部作品储藏进去,谁还在乎现在的CD能不能听。
=================
这点机会不可能,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说,一盘盘CD更容易赚钱,而诸多唱片集合在一盘介质上,集成的价值太多,对企业来说就是风险太大,被侵权盗版的风险 我有不少以前的所谓银圈CD,现在大多数银圈靠近中心的地方都有磨损了,我觉得很难看. 我觉得银圈这个做法实在是不好,如果这些CD不用银圈的做法,现在应该品相还很好的,但一银圈,靠近中心的地方难免坏,除非从来不听,不碰. 是啊,而且满银圈特别容易氧化,南方城市极难保存。 另有一点,一张CD碟的长度若超过78分钟,确实最后的音轨特别不可靠. 毕竟CD碟的格式就是按78分钟来做的,超过这个极限之后质量不能完全保证. (78分钟这个极限,据说是因为这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正常长度. 日本早期工程师定要一张CD能容纳"贝九".)
很多再版碟为了追求"性价比",在长度上硬塞,把有些碟塞到超过80分钟. 这是就很难保证质量了. 我认为认真制作的CD碟不应该把长度做到78分钟以上.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8-8-28 12:57 编辑 ] 另外我想补充一点,CD盘的容量,并不是如作者所想的那样,越长越好的. 每张碟的容量有一个合适的程度. 从技术上讲现在已可以在一张光碟上容纳贝多芬的9大(同蓝光技术),将来或许能把贝多芬的全部作品集中在一张碟上,但是这样有不可忽视的缺点: 第一是找曲目困难,第二是一旦遗失或损坏,你的损失太巨,等等. 特别是第二点,打个比方,我把我几十年的影集刻在一张CDR上,方便是方便了,但万一丢失了,损坏了,这个损失绝对是无法弥补的事情! 倒不如现在这样,刻成几十张碟,丢了一张至少我还保有其他. LZ 不急。ITUNES 给的方案就很具预见性。SONY TOSHIBA和PHILIPS定格了CD技术,未来的趋势是网络音乐储存。收费歌曲将取消,歌手及创作将没有版权这一说,(共产主义,按需分配)。你可以用手机直接接通高速网络直接点歌,将来很有可能GOOGLE和APPLE共同运做一个海量网络资源库,你的手持终端也可能成为这个系统的一个储存部分,共同参与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