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在国内很常见,大学生音乐节,一般的酒吧,土炮,或者调教得很烂的设备,都会出很糟糕的声音。
这样的现场唯一能打动我的,就是乐队,观众的激情和用心的演出了。光听声音,3分钟就跑光了。
但在这里,确实整体演出的声音要好一块,首先器材标准就高一块,再来从业人员也比较专业,起码现场声音是严谨的,没有大毛病的~~~
2009.10.10 Jansons
难忘的演出,先上图吧图片一般,看的我那个激动啊,手抖啊~~~
图上能看到我的位置,虽然离得很近,但太偏了,唯一的好处是,看指挥动作非常方便~~ 演出曲目是贝小协和柴五
小提琴独奏是midori
乐团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扬颂斯指挥。
都是常演曲目,所以都没有拿program 真不错啊,杨松斯和巴伐利亚,这是在哪个音乐厅?
坐第三排?提琴组应该能听得很清楚吧。
第四张照片,杨松斯盯着你看呢 —— 小子竟敢偷拍我,哈哈:lol 上半场的贝小协,让我见识了一个非常细腻,委婉,略微含蓄,女性化的音乐形象。
去之前在音乐版有人说过midori太软,没劲。ok,可以这么说,速度偏慢,力度气势都一般。但是,换个角度,确实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贝小协的风味。较慢的速度,对充分的表达感情是有益处的,软调的风格在第三乐章rando时,又显得非常可爱。当然我也承认在第二乐章,慢的都有些散了,神散了就有些可惜了。
总体来说,拉的挺好的,我也挺享受,这样的一个版本宛若镜中的倒影,有助于我平时听cd的理解。
乐队的配合,听着也挺女性话的,木管很深情,虽然我看不到他,有几回都差点感动的落下泪呢。 下半场的柴五,乐队编制大了一圈,jansons上来大手一挥,鬼鬼,刚才的那个女性形象荡然无存,真正的表演开始了!
有个乐团拉琴的朋友,说过她非常喜欢柴五,为什么呢?因为拉的爽呀!呵呵,确实,那种开阖翻滚,肆意表达的感情,让听的人也感到很爽。乐浪在这样高水平的乐团中翻滚,激荡,爬升,碰撞,让做在下面的我常常不自觉的抓紧了拳头。
那乐团到底表现怎样呢?弦乐组?木管铜管?呵呵,我请大家闭上眼,想象下一个乐团变成了一件乐器,由一个激情大叔奏出一曲appassionata。我想说的是这样的乐团,表演这样的曲目,又是下半场,经过了上半场的热身,这些个基本素质是真的不会让你去在意的,该歌唱的歌唱,该嘹亮的嘹亮,而通过指挥的调度,乐思没有间断,没有打折,径直奔向了每个听众的心里。下面说几个细节吧
[*]后加上的弦乐组成员,在休息的时候非常认真的在练手,就坐在我面前的一个倍低大叔,从上半场退场他就跑出来了,一直在练手。[*]首席小提琴手非常的年轻,拉的也非常投入,总是保持的微笑。乐团的其他成员在演奏加演曲目的时候,也是微笑的互相致意,看的出来是真正热爱音乐,在享受这一时刻。[*]jansons一边指挥一边爱哼哼,吭吭的响儿。别说,很多时候老爷子看着倍儿帅倍儿精神。[*]加演曲目结束,身后的dame深情道了声谢,merci,接着自然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和bravo。
期待下一场圣彼得堡爱乐的俄味专场 原帖由 音乐之神 于 2009-10-11 23:02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真不错啊,杨松斯和巴伐利亚,这是在哪个音乐厅?
坐第三排?提琴组应该能听得很清楚吧。
第四张照片,杨松斯盯着你看呢 —— 小子竟敢偷拍我,哈哈:lol
香榭丽舍剧院,théâtre des champs élysées
我在第四排,这次算是听清倍低的乐句了。哈哈 羊同学在欧洲过的挺滋润:victory: 你们那还能偷拍到,我这你只要你拿出能照相的设备,后便立马走出个人,叫你关掉
对了,问下lz,你们那听去听交响乐都多大岁数的人?我感觉我这综合年龄得有个45岁。。。。 Y版能常听洋现场,令人羡慕。我在武汉听过名气最大的洋乐团就是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其在武汉的演出水准,并不比中国爱乐高,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水准应高出一截吧。
柴5的碟片与现场(中国爱乐)均听过,说不上喜欢柴5。
贝小协演绎得沉稳大气的,我觉得是大卫。飞利浦小双张、由克雷伯斯演奏的则很美。其实贝小协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第二乐章本身就很美,我觉得把贝小协演绎得美可能更恰当。大卫版、克雷伯斯版第一乐章的华彩均相同,结尾处,那由第二主题变化的乐段由小提琴G弦缓缓拉出,表达出一种深情,一种依依不舍的眷念之情,我觉得那分明是恋爱中的人、且是把爱看作是生命的人才会有的一种深情。
我现在听贝小协,就觉得它应该被演绎得很美,应该饱含深情,也因此我不太喜欢海非兹的贝小协。 原帖由 jj926_ 于 2009-10-12 03:2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你们那还能偷拍到,我这你只要你拿出能照相的设备,后便立马走出个人,叫你关掉
对了,问下lz,你们那听去听交响乐都多大岁数的人?我感觉我这综合年龄得有个45岁。。。。
eh……这哪儿是偷拍呀~~光明正大的拍~~到谢幕的时候是可以拍的呀
平均年龄……坐着的要么没头发了,要么就都是白的,哈哈,年轻人还是有,小部分……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9-10-12 04:1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Y版能常听洋现场,令人羡慕。我在武汉听过名气最大的洋乐团就是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其在武汉的演出水准,并不比中国爱乐高,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水准应高出一截吧。
柴5的碟片与现场(中国爱乐)均听过,说不上 ...
柴的交响,我也不算感冒的,但好的现场就是能感染人,让你注意到以前忽略的东西。老柴那股子渲泄的狠劲儿在现场是很爽的~~~
很同意你说的关于贝小协的观点,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和第二乐章真的非常美,非常深情,midori拉的尤其是那个第二主题,是让人动容的。很多人说过贝多芬的精华常常在慢乐章,我深表赞同。贝小协的出色演绎太多,我喜欢grumiaux,francesscatti等好多人的演绎,但确实没太注意女性演奏家的版本。
凡人傅聪
拖了好久才有空慢慢写点文字纪念这场音乐会。
每次音乐会过后总会和GF聊起的话题,坐拥成百上千录音的我们,还值得去看现场么?而答案也一次次肯定了现场不可替代的意义。
高烧们在音响版一遍遍重申多听现场才能树立相对客观的音响观,那是因为现场是自己与真实乐器的直接交流,那种呼吸吐纳,是现代技术仍然代替不了的。
而在音乐版,更应该一次次反复强调现场的意义,那种与音乐家近距离的,仪式化的,精神上的交流,感觉指尖滑过的时间,耳畔掠过的音符的种种美妙和惊心动魄,同样是现代技术代替不了的,甚至是更难通过重放再现的,唯有当下,在场能真正的感受那份呼吸。
时隔一月,若要问我音乐会上最感动的瞬间,我想还是已经被弹烂的夜曲第二号。肯普夫说过,如月光这类乐曲不是被弹奏的太多,而是太少,真正用心有深度的弹奏太少。同样,这首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作品能真正打动人的弹奏是太少了……当乐曲最后一个余音消失在音乐厅里时,GF偎在身边,流泪了……一边鼓掌一边跟我说,刚才还在ipod里听他弹,天天听,现场那一瞬间的震颤是怎么都比不上的……
现场的傅聪,总是在呢喃着旋律,唱着指尖跳出的舞蹈。他自己说过,是不该唱出来的,这是他很大的毛病,太过投入太in而不能真正进入化境。能入能出,对作品保持距离,对自己的演奏保持距离才能真正做到控制和极致。傅聪坦言自己做不到,他的passion总是让自己坠入乐曲的感情漩涡中而不能自拔。但夜曲,马祖卡中的那个傅聪,总是走在悲与伤,率性和矜持的边缘,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傅聪。
回家后重听了arrau的演奏,仿佛看到的是傅聪心中的那个理想的形象,那个超脱自我,甚至超越了作曲家的写意大师。但,这又让人觉得一丝疏远,一些不尽人情。反而没有傅聪的率直,来的敲击心扉。
有人批评傅聪做作,境界不够,但我想说,恰恰是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现在的这个凡人傅聪,才值得我们为这位真诚率直的华人艺术家鼓掌,bravo!